难忘的岁月
2013-10-14 10:24   信息来源:市委党史研究室   访问次数:

  玉环是养育我的故乡,亦是我参加革命活动的“摇篮”,因此对故乡的一草一木都富有深厚的感情。玉环解放迄今已有40周年,追溯往事,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一、接受真理,立志造反 
  
在抗战期间,我家经济状况日益衰落,我勉强地读完初中就辍学。对于国民党的黑暗统治虽深表不满,但感到无能为力。离校后,为了不随波逐流,选择了“穷小教”的职业,两袖清风,洁身自好。1945年下学期,我接受楚门镇中心小学王咏樵校长(系地下党员)的聘请,担任该校体育老师。同校教师地下党员谢劳同志常与我接近谈心,议论时局变化,每晚共同学习。他借给我《大众哲学》等进步书籍,从书本中吸收营养,懂得了要想改变中国目前的面貌,除非推翻反动政权,别无它路,否则都是空谈,从而萌发了参军造反的思想。 
  
二、寻找部队 投身革命 
  
1945年下学期结束,我就动身去乐清的白溪、大荆、双阁、福溪等地寻找人民的抗日部队一一三五支队。由于没有通过党的地下交通站,加之当时陆上部队还处于隐蔽状态,结果空跑一趟,扫兴而归。次日,在楚门街遇到小青岛的基本群众小玉同志,得悉三五支队在该岛活动(当时主要任务是在海上剿除乌军和散匪,保证渔民的安全作业和商船、运输船的正常通行)。当日我就随小玉同志奔赴该岛,在船将要靠岸时,就听到嘹亮的歌声,上岸后见到了向往已久的人民子弟兵。他们中有我一年左右未曾见面的表弟陈清和以及同乡、同学阮和秀、林存邦、林建勋等人,久别重逢分外亲热。我在部队逗留多天,看到了许多新鲜的东西。他们为了抗日,为了人民的幸福,别了亲人,甘愿吃烂番薯丝干,睡稻草铺,而且同志间亲密无间互相帮助……这一切给了我很深刻的教育。于是,我向游击队大队长郑梅欣同志提出参加部队的要求。郑分析了当前的斗争形势,认为当前部队正值精减,重点是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并讲了革命工作不单是武装斗争,需要各条战线紧密配合,缺一不可,要我留在苔山岛任教,涨潮时上课,落潮时与岛上群众一起下涂作业,做好群众工作,以巩固革命根据地。听了他的话,我明确表态同意,但为了慎重起见,他提出先征求玉环党组织意见。后来,玉环党组织认为我在玉环县体育界比较出头露面,同时没有地区工作经验,怕在海岛上任教会引起敌人的注意,建议留在清港小学任教较适宜。 
  
三、按党意图 重操教职 
  
我当时在组织上虽未入党,但我的行动自觉地听从党组织的安排。清港小学教职员定额仅6人,当时组织上为了多安插一些同志,实际教职员8人,超额2人。因此,我和关少娴、钱祈永、汪国邦等四人均为半薪,每月仅有35市斤大米的薪水,生活过得十分艰苦,三餐番薯丝饭配咸菜。可是大家谨慎却很振奋,干劲十足。如林小仁废寝忘食地工作着,除致力搞好教学外,并组织学生读书会,阅读进步书籍,灌输革命思想。关少娴、钱祈永二位同志带病坚持工作,我在苔山岛看到部队的散兵演习受到启发,就运用到教学中去。由于当时清港小学经费困难,运动器械缺乏,我们就组织学生到山上“打野战”,培养青少年的勇敢、机智、坚忍不拔的顽强革命意志。我在清港小学虽仅半年,但接受的教育机会较多:一是党员的实际行动对我的影响,当时校长吴招民、教导主任林小仁、总务主任谢劳以及乐清党组织介绍来隐蔽的关少娴均是地下党员,竟占教职员的半数,他们处处以身作则,甘挑重担,不计报酬,忘我工作,对我教育很深;二是阅读党的刊物,当时党员们组织我们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论联合政府》,逐步提高了我们这些青年对党的认识。19466月,林小仁同志找我谈话,培养我入党,后经特派员丁世祥同志介绍加入了党的组织。 
  
四、接受使命 开辟新区 
  
入党后,丁世祥同志对我个别谈话,部署了新的任务,要我回到家乡——筠岗村开展工作。该村三面环山,离楚门镇只有三华里。村里耿家、李家两大家族的地主霸占大量田地,进行佃租和高利贷盘剥,广大群众对革命的要求较为迫切。特派员要求我以村校校长作掩护,发展农村党员,建立党组织,并担负地下交通站的任务以及党内刊物的抄写翻印工作,这是党组织对我的信任。于是,1946年下半年返回家乡,积极地开展工作。暑假期间,我先做出身贫苦的手工业工人徐丕荣工作,从教他学文化着手,以《工农先锋》等为教材,教他识字,讲解革命道理,如讲“人”字,就联系“人民”、“中国人民解放军”,“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等词语进行详细的讲解,灌输革命思想,启发阶级觉悟,然后介绍他入党。我采取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相继发展了李舜力、徐丕琪、陈合德等同志。是年十一月成立党支部,特派员丁世祥同志在支部会上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党的性质、宗旨、任务,以及党员应尽的义务和享受的权利,使大家受到一次极为深刻的党课教育。 
  
在搞好正常的教学外,对于无力读书的贫苦子女,我遵照党组织的指示举办了夜校,义务教学,受到当地群众的好评。当时,为了发动群众开展抗丁、抗捐、抗税斗争,在靠近山边的张之正家举办了青壮年夜校,先学《工农先锋》油印读物,每天学习结束再进行练拳,这是根据当时青壮年抗丁的迫切需要而采取措施。缺乏经费,我们就以党支部为核心,利用正月十五灯会的风俗,发动群众滚灯筹集夜校经费。通过夜校活动,又发展了颜志华、张德林、美保等人入会,壮大了党的队伍。不久,我们的教学活动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注意,他们企图以暑假受训为名对我进行政治审查,后遭我拒绝而撤了我校长职务。当时组织上认为我的身份已经暴露,要我脱产专职搞地区工作,负责干江、密溪兼管筠岗。后因我于194711月被捕,筠岗党支部书记和地下交通员均由徐丕荣同志担任,他工作得很出色,1948年上半年领导了闹荒借粮和三反六抗斗争。194811月,徐丕荣同志遭毛止熙的武装特务杀害后,筠岗党支部继续在上级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化悲愤为力量,踏着烈士的血迹,坚持开展艰苦的斗争,直到迎来玉环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