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存邦同志于1949年3月攻打虹桥的战斗中光荣牺牲,当时年仅24岁,任浙南游击纵队第三支队第一中队中队长。
存邦同志是我的战友,也是我的上级。虽然我们没在一起念书,也不是同村人,但我们在学生时期就已相识了。
1943年春,我和郑云卿、阮禾秀在乐清雁荡淮南中学读书时,在当地地下党的领导下,我们秘密组织了读书会。在读书会活动中,我得知林存邦是温岭县中的进步学生。同年寒假期间,一位家住楚门外塘的淮中同学结婚,林存邦、郑云卿、阮禾秀和我都应邀赴宴,就在这位同学的家里,存邦和我第一次见面。我们初次见面犹如早已熟识的老同学,又谈学习,又谈形势,谈得很融洽。1944年下半年,淮南中学和温岭县中爆发了学潮,林存邦、阮禾秀、郑云卿和我都因领导、发动这次学潮被学校当局开除。为此,在1945年春节前,林存邦和郑云卿两位同志专程去乐清党的领导机关请示汇报。春节后,在他们的领导下,我们一行六人赴乐参加我党的抗日武装——乐清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原先组织上决定林存邦、郑云卿二人在乐清工作;阮禾秀、陈清和、俞金江和我四人赴浙东抗日根据地四明山参加抗日学习。到达乐清时,适逢虹桥武装起义。因此,组织上决定我们六人都留在乐清参加抗日武装斗争。
虹桥起义后,白箬岭战斗结束的第二天早晨,顽军进犯我总队部驻地芙蓉镇。我们六人都在总队部。前沿阵地营盘岭战斗打响后,我们和部分后勤人员由李振华带领转移到南充。下午,另一路顽军却从张庄方向直向我们驻地包围过来,来势凶猛,又打枪又打炮。为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我们与当地民兵和群众一起,向南山庵左侧山头转移。在撤退中,群众分散上山,我们六人也随群众分散而上。至南山头茅屋集中时天色已晚,存邦同志是我们六人中最后一个上来的,带回两个逃散的小孩,交还其母亲。存邦顾不上歇一歇,忙着向群众了解情况,设法与总队取得联系。当夜,上级派陈少东同志来接我们六人到总队部驻地四都。当时形势紧张,南充到四都的路上情况不明。一路上,存邦同志抢在前头当尖兵。经过上岙、社山时下起大雨,我们在路边一座小庙里躲雨休息,他则在庙门口站哨,待到了四都,没过多久天就亮了。当天傍晚,总队进驻岗岙,起义部队也随同到达。我们六人被分到各中队:林存邦和陈清和在三中队,郑云卿、俞金江在一中队,阮禾秀和我在五中队,都是任文化教员。我们都是青年学生,年龄都不到20岁,比较活跃,被领导和同志称为“玉环娒”。在6个“玉环娒”中,林存邦的年龄不是最大,但他在我们心目中却是老大哥。每当在一块时,其他几个“玉环娒”总是围着他问这问那。永嘉和乐清两县抗日武装合编为“永乐人民抗日自卫游击总队”后,各中队分头行动,五中队随总队部行动。一次,总队部召开排以上干部会议,交流总结战斗经验,我们六人作为各中队的干部参加了会议。存邦同志在会上发了言,他在讲到一次胜利突围的情况时,表扬了服从指挥、作战勇敢地战士,而对个别平日好吹牛、打起仗来该冲不冲的同志则以适当的批评。他那精彩的讲话艺术和掌握分寸的批评方式,博得了大家的好评。我们五中队几个干部回到中队部,对他称赞不已。中队长黄义桃同志风趣地说:“玉环娒真了不起。”我和禾秀为存邦同志的进步感到高兴,为有这样一位战友而自豪。不久,存邦同志被提任三中队政治指导员。
1945年夏,三中队开赴海上活动,我和禾秀从五中队调到三中队任文教。从此,我和存邦同志在一起了,并在他的领导下工作。存邦同志军政兼优,在中队里不仅是优秀的政治工作者,而且是英勇善战的军事指挥员。他在“海大”负责人郑梅欣的领导下,率领三中队在南从铜盘岛、北至白沙岛、东从鸡冠山、西至瓯江口的洋面和几十座岛屿,以及乐清、玉环、温岭三县部分沿海地区和山区进行活动,和兄弟部队(一、六中队)一起打了一个又一个胜仗,粉碎了一次又一次敌军“清剿”,开辟了以大青岛为中心的海上根据地,威震乐清湾。同时,筹集了大量款项,为括苍支队提供了后勤支援。存邦同志光明磊落,平易近人,对党忠诚,对同志诚恳,特别是对伤病员关心备至。1946年夏,部队从瓯江口的小门山开回大青岛时,我患了霍乱病,吐泻不止。在当时是一种可怕的传染病,大队和中队领导郑梅欣、林存邦全力组织抢救,一面派战士冲过国民党的封锁线请医购药,一面组织中队部人员日夜轮流护理。林存邦同志是三中队的主要负责人,部队随时准备打仗,却还在我身边照料,我十分感动,深深感到:世界上没有什么比革命更可贵,人间没有什么比同志还要亲。
1946年10月,我奉调离开三支队,离开林存邦。在离开前夕,阮禾秀、陈清和知道我要调动,却不知调何处,就向大队和中队的领导询问,因为当时是保密的。存邦同志幽默地回答:“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动身前往中心县委报到的那天夜里,存邦同志亲自派陈才(郑维通)等同志送我到乐清朴头地下交通站,并一再吩咐陈才要注意保护我的安全。11月,我到达玉环,在丁世祥同志的领导下负责港南地区党的地下工作。1947年上半年,成立玉环区委,由丁世祥、林存邦和我三人组成,丁世祥为书记,林存邦和我为委员,海山武工队(即三中队)改为玉环区队,归玉环区委领导,区委机关设在区队。林存邦和我不仅同在玉环境内工作,而且区委开会经常见面,共同商讨党和军队工作。这年秋天,因召开区委会议,区委干部和三中队都驻在大青岛。早晨,5艘敌船向大青岛西跳开来,企图登陆。三中队在林存邦的指挥下,很快打退了敌人的进攻。但敌人贼心不死,转而开向东跳。存邦同志沉着果敢,立即派出一个班携一挺轻机枪赶至东跳,抢占制高点,准备把敌人歼灭在滩头。敌人发现东跳已有我部队,早已做好准备,慌忙掉头逃跑了。敌人这次进犯大青岛根据地的阴谋被我们彻底地粉碎了。这次反击战是三中队改编为玉环区队并归区委领导后的第一次战斗,林存邦表现出令人信服的指挥才能,也反映了三中队政治、军事素质是过硬的,当年在郑梅欣的指挥下能打胜仗,如今在林存邦的指挥下同样能打胜仗。
1947年冬,三中队划归括苍支队,林存邦率部队与区委分开活动。1948年夏秋间,括苍中心县委召开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为区委书记和中队长以上干部。三中队是林存邦参加,玉环参加的是丁世祥和我二人。在这次会议上,林存邦和我又见面了。会议期间,中心县委宣布成立财经委,郑梅欣兼主任,调我具体负责。丁世祥、林存邦两同志认为我在玉环工作有利,要求不要上调。因工作需要,组织上未予同意。中心县委扩大会议在芙蓉石门结束时,趁会议拍全体照之便,林存邦、丁世祥和我三人在溪边合影作为临别纪念。
我调中心县委机关工作后,与存邦同志见面的机会是少了。记得最后两次见面:一次是1948年底中堡会师,部队和机关整编,宣布林存邦调任一中队中队长;一次是1949年春节岭头会师,参加阅兵。此后,我们二人就再也没有见面了。这年3月,为了人民解放事业,在攻打虹桥的战斗中,他不幸中弹而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今年是存邦同志牺牲38周年,作为烈士生前的战友,我一定要学习烈士的革命精神,继承烈士的遗志,保持晚节,发挥余热,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
烈士永垂不朽!
1987年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