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6月下旬,玉环县城虽已解放两个月有余,但因地处海岛,交通困阻,时受国民党反动派残匪窜扰,县民主政府暂设楚门筠岗,港南区公所设在西青岭脚,仅有部分同志驻县城流动工作,一旦情况紧张就深夜转移。为了适应当时革命发展的需要,我们居玉城的青年小学教师和回乡的高、初中以及简师的青年学生,在中共玉环县委委员兼宣传部长、政府文教科长朱仁禺同志的动员组织下,全体集中在孔庙(现县公安局所在地)开会,由朱仁禺同志亲自莅场主持讲话,通过他亲自草拟的《玉环县港南区青年暑期工作队章程》,决定成立“玉环县港南区青年暑期工作队”。其宗旨是:“认真学习政治时事政策,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广泛深入地向群众开展党的方针、政策宣传。”队址设在环山小学。当时经自愿报名参加的队员共有30多人,经过民主推选产生,队长傅招文,学习股长林涛、林崇文,宣传股长林崇美、林昌琴,问题股长黄金明、潘昌顺。
面对当时的严峻局势,我们玉城青年为了创建新中国,憧憬着祖国的未来而产生了无穷的动力。理想的力量、信念的力量使得任何艰难险阻都挡不住我们前进的脚步,工作热情颇高,天天按时到队,不计收入地充当政府的义务宣传员。
我们首先筹集了一批进步书刊和有关文件(一部分是朱仁禺同志提供的),在原环山小学东侧前楼建立了一间阅览室,供队员们学习,其次根据各人的志趣特长,组成了篮球队、排球队、军乐队、歌咏队、演出队、晨(夜)呼队等,加强体育锻炼,开展文娱活动,练唱《东方红》、《解放区的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团结就是力量》等革命歌曲,刻写宣传资料,刊出墙报、画刊,排练《打城隍》、《新小放牛》、《凤阳花鼓》、《农作舞》、《收租剥削》、《父与子》等演出节目。主要扮演者中,车志达、傅招武、蒋通勇、刘夏兰、陈素云、陈赛风等几位青年小伙子最为活跃,演啥像啥,从不推却,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在时局未稳定的情况下,我们冒着生命危险,不辞艰辛地翻山越岭到南大岙、西青马道、乌岩、芦浦、后湾、东青、黄泥坎、环海等地巡回演出,宣传破除迷信、减租减息和反银元斗争,深受广大观众好评。所到之地均得到当时所谓“地区”同志(即驻乡工作人员,如青南徐教洲、芦浦方毅、沙湾李端士诸同志)的大力协助和支持,热情招待膳宿,赢得了当地群众的欢迎和称赞。
7月,县人民政府从楚门筠岗迁回县城时,我们带领军乐队,与当地各群众团体一道敲锣打鼓,高举彩旗、标语,扭着秧歌,到东青岭头列队夹道相迎。嗣后,我们经常与县民运队联系(该队负责人陈求学同志),配合他们做好宣传工作,或进行篮球、排球友谊赛。“八一”建军节当夜,我们与县民运队在城隍庙联合演出了《歌咏大合唱》、《西藏舞》、《青春舞》、《兄妹开荒》、《父与子》等节目。直至8月底,因各地学校开学在即,宣告解散,有的同志继续奔赴外地求学,有的参军,有的参政,有点肩负起培养下一代的重任,成了以后文教队伍的骨干。
为期3个月左右的城区青年暑期工作队曾轰动一时,使得县城街头墙报、画报、标语遍地,出现蓬勃向上、团结向前、歌声嘹亮的活跃气氛,在当地群众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表现玉城青年高涨的革命热情和坚强的革命意志,起到了配合党和政府宣传的积极作用,至今仍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