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芳老爷来到石楼县上任,只见当地田园荒芜,一片凄凉。他看在眼里,纳闷在心头。
一日,他找来一位白发老人,询问根由。老人说:“老爷初来乍到,有所不知,本地近年来‘极轧鬼’成群出现,咬坏稻禾,祸害农田。百姓只好拖男带女,到别地求生去了。”
“岂有此理,但本县不知此鬼如何模样?”
“此鬼体小力大,背壳硬,一对大足,满生茸毛,犹似两把大闸刀,还有四对铁爪,厉害得很。”
“如此厉害?本县倒要去见识见识。”
第二天一早,石楼城城门大开,新任县官林芳老爷带了三班六房,出城来了。百姓壮了壮胆,也纷纷跟着去看热闹。大家来到一处高地上,只见田野间满是“极轧鬼”,大的、小的各举两把大闸刀,撑开铁爪,横冲直撞,践踏稻禾。县官见了,心无惊恐,反而大笑不止。他把备好的秤锤对中那个大家伙猛力掷去,只听“啪哒”一声,背壳破碎,血肉四溅,只有八只爪子在微微弹抖。林芳老爷索性脱了高靴,高卷裤脚,跑下田去捉“鬼”。捉一个缚一个,一下子就捆了一大串。他命手下提回县衙交给厨下:“本县要拿它下酒了!”
众人听说,大为惊奇,县官老爷能捉“鬼”,还要吃“鬼肉”,便纷纷跟着去看。
“鬼”被烧熟后,青壳变红了,摆在桌子上,满满装了三四大盆。县官又命厨下抬出几缸老酒,请大家一起品味,众人一个也不敢动手。县官说:“众人不敢吃,让我先吃。”随手抓起一只,掀掉壳盖,露出了黄澄澄的蟹黄。众人见县官一边喝酒,一边吃“鬼肉”,津津有味。一个小孩馋涎咽得咕咕响,伸手往桌子上去抓,后面的老汉扯了他的耳朵,小孩忙将手缩了回去。
县官见了这段情景,向大家说道:“这不是‘鬼肉’。我们南方人拿它作佐菜,街上争着买。你们叫‘极轧鬼’,我们叫‘田蟹’,大家不妨尝尝看,味道好,明天再去捉。把鬼捉完,你们好过平安日子。”
听县官这么一说,三班六房才敢动手,站在桌子边的那个小孩子早就抓过一只,也学县官一样吃起来。人多手多,盆子里的蟹一下被抓完了。有几个人没尝到味道,偸偷溜到厨房间从镬子里捞,结果连汤也被喝得精光。县官看了很高兴,又请大家喝老酒。
第三天,石楼城一早就开城门,县官亲自调动人马,出城捉“鬼”,城里城外,哄动一时,百姓越跟越多。
“极轧鬼”也像往日一样,肆无忌惮地在稻田里横行。县官带头下田,见到“群鬼”,抓得住就抓,抓不住就砸,捉到“活鬼”“死鬼”不计其数,收入箩筐,抬的抬,挑的挑,搬了回去,全城上下,吃得不亦乐乎。从此,捉“鬼”的人越来越多,一场蟹祸很快就平息了。
后来,林芳老爷回楚门老家,向街坊邻里讲起这件事,因此吃“鬼肉”的故事就一代一代传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