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统计公报
2013-09-28 21:25   信息来源:市委党史研究室  

   玉环县统计局 
  
关于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03225日) 

  2002年,玉环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应对入世初年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抢抓有利时机,不断推进各项改革,不断推进科技化和城市化进程。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结构得到调整,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总体运行良好,全面完成预定的经济增长目标。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预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大关,达到100.11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3.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15亿元,比上年下降2.2%;第二产业增加值58.56亿元,增长17.1%;第三产业增加值28.40亿元,增长13.9%。 
  
市场物价稳定,价格总水平与上年基本持平,消费品价格小幅下降,居民消费心态平衡。 
  
劳动就业形势稳定。发达的乡镇企业不仅为本县的劳动者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渠道,同时吸纳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年末全县在岗职工人数20388人,与上年同口径比较增加495人。年末全县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146人,登记失业率4.2%,比上年末略有上升。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不快,集聚效应不强;经济结构性和素质性问题仍较突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产品科技含量偏低;管理水平不高,管理人才依然紧缺;创名品牌战略实施难度大,知名品牌少;耕地、水资源、资金供需矛盾突出;农渔业基础仍较脆弱,产业化水平不高,抗御自然灾害。市场风险不强;农村基础设施仍较落后,建设资金缺乏,投入不足。 
  
二、农业 
  
以市场为导向,效益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农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农业产业化程度有了提高。农林牧渔业生产基本保持稳定。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3.15亿元,比上年减2.2%。 
  
种植业结构调整较大。粮食播种面积80595亩,比上年缩减14.3%,蔬菜、瓜类、花卉等作物种植大规模扩大,其中蔬菜播种面积63705亩,比上年增长22.1%,果用瓜7635亩,比上年增长10.8%,花卉2252亩,增长了2倍、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2002年  比上年增长% 
  
粮 食   32451吨   -12.0 
  
棉 花     68吨   -48.9 
  
油菜籽    150吨    -5.1 
  
水 果   49018吨    6.5 
  
柑 桔   24267吨    2.9 
  
文 旦   15397吨    8.5 
  
蔬 菜   102846吨    15.4 
  
林业生产陆续发展,绿化工作进一步加强。在抓好山地绿化的同时,注重平原绿化和沿海防护林建设。2002年,全县四荒及退耕还林228公顷,平原林带林网造林4公顷,封山育林3733公顷,迹地更新14公顷,零星植树8万株,中幼林抚育232公顷,低产林改造22公顷。森林覆盖率继续提高。 
  
畜牧业生产下滑。受家禽出栏、存栏大幅减少影响,肉、禽、蛋产量均有一定程度下降。 
  
主要畜禽产品产量和年末牲畜存栏数如下: 
         
2002年  比上年增长% 
  
肉类总产量  5571吨    -5.0 
  
其中:猪肉  3627吨     4.4 
     
禽肉  1733吨   -20.5 
  
禽 蛋 产量  1868吨   -12.1 
  
肥猪出栏数  4.47万头    1.4 
  
生猪出栏数  3.30万头    5.1 
  
牛 存 栏数  719头    4.1 
  
羊 存 栏数  0.72万只  -10.0 
  
家禽存栏数 92.71万只  -16.7 
  
渔业生产围绕“渔民增收,渔业增效”这条主线,以加快渔区经济社会发展为主题,强化投入,加快生产结构调整步伐。通过狠抓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和海洋捕捞渔船的拆解工作,不断减少生产渔船的绝对数量,提高渔业的生产效益。但因受资源、气候、渔场缩减的影响,海水养殖受漩门二期围垦工程影响,水产品产量继续下滑。全年海洋捕捞产量182035吨,比上年减少7.2%,海水养殖面积8467公顷,产量98642吨,比上年减少10.5%;淡水养殖面积970公顷,产量2978吨,增强8.6%。 
  
各类水产品产量如下: 
          
2002年  比上年增长% 
  
水产品总产量 284789吨   -8.1 
  
1.海水产品  280677吨   -8.4 
  
其中:鱼 类 117384吨   -8.4 
     
虾蟹类  61195吨   1.1 
     
贝 类 102756吨  -17.3 
     
藻 类   505吨  -11.3 
  
2.淡水产品   4112吨   16.2 
  
其中:鱼 类  2896吨   15.7 
     
河 蟹   466吨   18.6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以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农田水利建设得到加强。全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累计投工350万工日;完成土石方320万立方米;疏浚和整治河道107千米;改善灌溉面积9150亩;新建标准农田10300亩。全县年末共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76082千瓦,其中渔业机械总动力217057千瓦。拥有农用小型拖拉机1413台,各种排灌机械3331台,机动渔船2255艘。全年农村用电量39759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23.0%;化肥施用量(折纯)3002吨,比上年减少3.1%


  三、工业 
  
工业经济通过推进科技进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实施名牌战略,加速推进工业集聚等措施,保持较快增长。预计全年实现工业增加54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其中,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增加值22.42亿元,比上年增长22.6%。 
  
继续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全县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重工业产值56.45亿元,增长31.3%;轻工业产值27.06亿元,增长22.6%,重工业比列接续攀升;重点行业突出,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全年实现的产值中,机械工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继续起到了支柱作用,比重分别占了32.9%21.8%,大大高于其他行业。 
  
围绕产业升级和产品升级,不断加大技改投入,促进技术创新。全年工业技改项目完成投入13.10亿元,比上年增长67.1%。重视新产品开发,全年申报立项省级以上新产品161项,通过鉴定58项。 
  
国有及500万以上企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2002年  比上年增长% 
  
水    泥  5.9万吨   -2.2 
  
供  电  量  82683万千瓦  27.6 
  
自来水供应量   769万吨   22.5 
  
水 产 加工品   2431吨   -18.0 
  
饮  料  酒   8000吨   24.7 
  
#啤    酒   8000吨   24.7 
  
饲    料   1993吨   11.4 
  
家 用 电冰箱  2.72万台    84.3 
  
眼    镜 429.9万付    -2.9 
  
皮    鞋   135万双    99.6 
  
家    具  8.94万件   407.7 
  
泵      72.45万台    6.4 
  
缝  纫  机 23.82万架    4.7 
  
塑 料 制 品  1.34万吨    26.2 
  
日用精铝制品  1.36万吨    48.3 
  
中  成  药    38吨    -1.0 
  
阀    门  8.48万吨    33.2 
  
金属切削机床   7011台    50.9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好转。根据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考核,十一项效益指标综合得分197.9分,比上年增加20.9分。比具体指标情况看,提高的有7个,降低的有4个,其中:工业产品销售率94.92%,比上年降低0.57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13.31%,降低0.27个百分点;资产保值增值率124.04%,提高18.5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7.74%,降低8.15个百分点;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5.24%,提高0.14个百分点;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47.86千元/人,提高28.04%;流动资产周转次数2.18次,加快0.17次;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93.18%,提高3.88个百分点;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降低率8.20%,提高7.13个百分点;亏损率9.79%,提高1.69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14.21%,下降2.49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7989万元,比上年增长27.5%。其中国有单位投资84869万元,比上年增长27.3%;集体单位投资148068万元,增长54.59%;城乡私人投资19852万元,减少41.5%;房地产开发投资45200万元,增长21.1%。在国有单位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74573万元,增长18.1%;更新改造投资7535万元,增长5.4倍。 
  
投资结构变动较大,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全社会总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5248万元,减少55.0%。其中购置更新渔船12艘,投资720万元;第二产业投资162300万元,增长40.3%,其中民营企业130968万元,增长41.8%,占第二产业的56.9%;第三产业投资130441万元,增长22.6%。在第三产业中,社会服务业投资继续扩大,完成投资16847万元,经去年增长32.9%,房地产业投资45200万元,增长21.1%。 
  
国家、省和县重点建设已开工项目19项,完成投资额61761万元,占总投资额的20.7%。里墩水库已投入试运行,漩门二期蓄谈围垦工程、城市污水处理工程、科技文化中心基本完工,玉坎河治理、县垃圾处理中心、县职教中心二期等项目进展顺利。新启动了环岛北路、县看守所等工程。 
  
因重点工程多,工期长,当年投资效益无法体现,致使主要投资效益指标下降。全年国有和城镇集体单位新增固定资产49451万元,比上年减少14.6%;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58.1%,下降25.1个百分点;房屋面积竣工率仅7.7%。完成投资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新建港口码头1个、增加年吞吐量1.20万吨,扩建城市道路21.47千米、面积16.69万平方米,其他学校学生席位150个、建筑面积6650平方米,小学校学生席位332个、建设面积332个、建筑面积6394平方米,长途电缆176千米。 


  五、运输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2002年末全社会拥有运输汽车8338辆,其中载客汽车3755辆,载货汽车4583辆;拥有机动运输船138艘,其中客船13艘,客位1357位;货船125艘,吨位60362吨。各种运输量完成情况如下: 
         
2002年 比上年增长% 
  
货物周转量 310945万吨千米 47.6 
  
公   路 51965万吨千米  0.8 
  
水   路 258981万吨千米 62.8 
  
客运周转量 59703万人千米  0.6 
  
公   路 57693万人千米  1.6 
  
水   路  2010万人千米 -20.9 
  
港口吞吐量 176.56万吨   69.8 
  
其中:大麦屿港92.73万吨   52.3 
  
交通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玉环至乐清滚装轮渡工程投入试运行;新县客运中心工程基本完成;泽坎线坎门段南侧拓宽改造工程和陈屿疏港大道一期工程已完成过半;珠港大道工程进展顺利。县乡道改造全面启动。跨海大桥、台州沿海一级公路玉环段等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稳步推进。 
  
邮电通讯业快速发展。邮电业务总量44532万元,比上年38657万元,增长15.2%。其中电信计费业务总量13929万元,增长9.7%;邮政计费业务总量2313万元,增长13.8%。至年末,程控电话交换机容量16.18万门;城乡电话用户数14.23万户,增长29.5%;其中小灵通2.48万户,增长3.4倍;住宅电话用户9.34万户,增长8.2%;公用电话0.74万部,比上年14.82万户,增长26.5%。国际互联网用户28516户,比上年21841户,增长30.6%,其中注册用户1.03万户。全县电话主线普及率达36/百人。 
  
六、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城乡市场繁荣活跃,商品销售增长较快。全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0175万元,比上年增长18.7%。其中县城零售额98505万元,增长23.2%;县以下零售额61670万元,比上年增长15.3%。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零售额5420万元,比上年增长23.3%;集体经济零售额1778万元,减少20.6%;私营经济14339万元,增长9.1%;个体经济105508万元,增长16.3%;股份制经济29487万元,增长38.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29246万元,比上年增长16.6%;餐饮业零售额25957万元,增长33.2%;制造业零售额364万元,增长4.0%。 
  
商品交易市场和商业网点日益健全。2002年末全县拥有商品交易市场56个,其中消费品市场50个,生产资料市场6个。全年市场成交额14.94亿元。 
  
对外经济形势喜人。全县出口产品交货总值321311万元,比上年增长43.6%。新增自营进出口权企业100家,累计达221家,自营出口额17631万美元,增长64.2%。利用外资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年新批“三资”企业21家,协议利用外资2259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1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4.0%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支规模扩大,财政实力继续增强。全年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十亿元大关,达到100157万元,比上年增长33.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5820万元,比上年增长39.5%;地方财政预算支出58801万元,增长28.2%。 
  
金融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银行各项货币政策,加强金融风险防范,改善金融服务,保证金融业的平稳发展。2002年末,全县行社各项存款余额550188万云,比上年增加121548万元,增长28.4%。各项存款中,企业存款138925万元,比上年增加21364万元,增长18.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312578万元,增加66178万元,增长26.9%。行社各项贷款余额400048万元,比上年增加112538万元,增长39.1%,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18009万元,比上年增加60796万元,增长38.7%;中长期贷款余额175290万元,增加46752万元,增长36.4%。全年现金收入437682万元,现金支出4663093万元,净投放现金265411万元,比上年增长14.9%。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保险业务进一步扩大。全年全县参加财产保险的企事业单位325户,家庭10823户;保险金额45亿元,保费收入3543万元,比上年增长15.8%,处理赔案2242件,支付赔偿金1971万元。人寿保险保费收入9400万元,增长48.7%;赔款支出748万元,增长53.9%。 
  
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年末全县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899人(含企业),其中中高级职称2383人。全年县级科技计划立项72项,省级以上立项169项,其中国家级10项;省级以上科技项目鉴定数58项,其中国家级鉴定或验收9项,省级49项。专利公告数218项,其中:发明13项,实用新型154项,外观设计114项。全县有1个项目获省级科技进步奖,10个项目获市级科技进步奖。至2002年末,全县已有省高新技术企业9家,当年新增1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当年新增4家。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县现有普通中学28所,农业、职业中学8所,小学56所,幼儿园165所。设有浙江江南理工专科学院1个,浙江电大玉环分校1个。普通中学专任教师1514人,农、职业中学专任教师259人,小学专任教师1110人。普通高中在校生6897人,比上年增加14.5%;普通初中在校生16987人,减少14.7%;农、职业中学在校生5276人,增加12.2%;小学在校生23292人,增加3.9%。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初升高比例达86.1%,高考上线率达87.5%。全县学龄儿童小学入学率100%,巩固率100%;初中入学率99.96%,巩固率99.52%。教育投入增加,教学条件继续改善。当年新建中小学校舍5038平方米,县中心幼儿园、县职教中心图书馆、楚门镇中心小学综合楼、城关一中综合楼等重点项目已竣工投入使用。教育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当年新增多媒体教室28个,微机房10个,配备计算机362台,至年末全县中小学累计配备计算机达2855台。 
  
文化事业稳定发展。全县共有电影放映队33个,全年放映电影469场次,观众6.7万人次。县越剧团一个,演职员42人,全年演出217场次,观众400万人次。民间职业剧团9个,群众业余演出团20个。全年举办各项展览38个,组织各种文艺活动119次。县公共图书馆1个。总藏书10.58万册,全年借阅图书11.2万人次,书刊文献外借4.2万册次。 
  
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县有卫生机构19个,病床832张,卫生技术人员1165人,其中,执业医生314人。新县人民医院投入使用,县中医院顺利实施搬迁,极大地改善了县城医疗的硬件状况。如期完成年度村级改水改厕任务,农村卫生条件得到一定改观。 
  
体育事业取得新的成效。当年举办各项运动会6次,参加运动员达到6000多人次。少体校1个,在校学生130人。在参加省各项比赛中,我县运动员共获得金牌14枚、银牌9枚、铜牌11枚。


  九、人口、社会保障和人民生活 
  
2002年末全县总人口391328人,比上年末增加1031人,其中非农人口174037人,比上年末增加2161人。全年共出生4233人,出生率10.8‰,死亡2351人,死亡率6.0‰,人口自然增长率4.8‰,比上年上升0.4‰。 
  
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去年末全县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企事业单位1726家,人数5.08万人,养老保险扩面1.56万人,支付离退休费6008万元,发放养老金4592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0590人,比上年新增203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6510人,比上年新增1381人。但医疗保险参保和生育保险参保比上年均有下降,人数分别达27832人和15934人,比上年分别减了1227人和127人。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全年职工工资总额41259万元,职工平均工资20082元,比上年增加3157元,增长18.7%;在岗职工工资总额40843万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0249元,比上年增加2830元,增长16.2%。农渔民人均所得6651元,比上年增加444元,增长7.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04元,比上年增长17.3%。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县拥有国有社会福利院1个,床位50张,在院40人;集体办农村敬老院13个,床位320张,收养208人;民办福利机构3个,床位205张,收养101人。定期救济精简退职老职工168人;农村传统救济定期585人;临时救济2011人次。享受伤残抚恤金23人,定期抚恤39人,优待总金额261万元。实行最低生活水平保障制度,城镇已保269人,农村已保4258人,支付保障资金274万元,开办福利工厂78个,安排残疾职工1289人。 

————————————————— 
注:①公报中部分数据采用预计数,与年报实绩数可能有出入。②国内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总量指标按现行价,增长幅度按可比价计算。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