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环县统计局
关于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01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实践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团结奋斗,锐意进取,扎实工作,继续贯彻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等一系列方针政策,努力克服全球经济环境不利因素的影响,积极稳妥推进各项改革,不断加快科技化和城市化进程,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结构得到调整,重点工程和城市建设成绩喜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投资、生活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实现了“十五”计划和现代化港口中等城市建设新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总体运行良好,实现年初预定的经济增长目标。据初步统计,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7.32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2.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66亿元,比上年下降2.2%;第二产业增加值48.86亿元,增长16.8%;第三产业增加值23.80亿元,增长14.5%。
市场物价稳定,价格总水平与上年基本持平,消费品价格小幅下降,居民消费心态平稳。
劳动就业基本稳定。较为发达的乡镇企业不仅为本县的大批劳动者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渠道,同时吸纳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年末全县在岗职工人数19893人,与上年同口径比较减少32人。年末全县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265人,登记失业率2.7%,比上年末下降0.4个百分点。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和素质性问题仍较突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产品科技含量普遍偏低;管理水平不高,管理人才紧缺;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品牌极少;对外开放的层次和经济外向度不高,引资总量不足;耕地、水资源、资金供需矛盾突出;农渔业基础仍较脆弱,产业化水平不高,抗御自然灾害、市场风险不强;农村基础设施仍较落后,建设资金缺乏,投入不足;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
二、农业
农业经济在积极发展效益农业、实施结构调整中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农业园区建设和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农林牧渔业生产基本保持稳定。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71亿元,比上年减少2.8%。种植业结构调整较大。粮食播种面积继续大幅调减,经济作物发展迅速,粮经比例渐趋合理,粮经面积比例由去年的67:33调整到56:44蔬菜、瓜果、柑桔、文旦等经济作物产量比上年均有增长。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2001年 比上年增长%
粮 食 36879吨 -32.4
棉 花 133吨 -0.7
油菜籽 158吨 -7.6
水 果(含果用瓜)46005吨 57.3
#柑 桔 23593吨 15.2
文 旦 14196吨 1.5
蔬 菜 89155吨 14.3
林业生产继续发展,绿化工作进一步加强。在抓好山地绿化的同时,注重抓好平原绿化和沿海防护林建设。2001年,全县共造林639公顷,封山育林3747公顷,迹地更新13公顷,零星植树10万株,中幼林抚育658公顷,低产林改造33公顷。森林覆盖率继续提高。
畜牧业生产基本保持稳定。生猪、家禽出栏、存栏略有增减,肉类产量尤其是猪肉产量增长平稳。主要畜禽产品产量和年末牲畜存栏数如下:
2001年 比上年增长%
肉类总产量 5866吨 -0.9
其中:猪肉 3474吨 2.6
禽肉 2179吨 -8.1
禽 蛋 产量 2126吨 -9.3
肥猪出栏数 4.41万头 12.8
生猪存栏数 3.14万头 -4.0
牛 存 栏数 691头 -22.4
羊 存 栏数 0.80万只 -8.0
家禽存栏数 107.04万只 -1.1
渔业生产围绕“渔民增收,渔业增效”这条主线,以“主攻发展养殖,调整稳定外海捕捞,加快开发远洋渔业”为重点,努力完成生产任务。但受资源、气候、渔场缩减,以及因漩门二期围垦工程丧失海水养殖面积3350公顷的影响,水产品减产严重。全年海洋捕捞产量196194吨,比上年减少4.98%。海水养殖面积8825公顷,产量110200吨,比上年减少10.5%;淡水养殖面积969公顷,产量2741吨,增长4.3%。各类水产品产量如下:
2001年 比上年增长%
水产品总产量 309933吨 -6.97
1.海水产品 306394吨 -7.06
其中:鱼 类 116115吨 -7.91
虾蟹类 73960吨 4.69
贝 类 115861吨 -12.56
藻 类 458吨 5.77
2.淡水产品 3539吨 2.11
其中:河 蟹 393吨 2.34
甲 鱼 90吨 -18.92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以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农田水利建设得到加强。全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累计投工400万工日;完成土石方450万立方米;建成高标准海塘40.96千米;疏浚和整治河道92多千米;新建标准农田13000亩。全县年末共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91388千瓦,其中渔业机械总动力231698千瓦。拥有农用小型拖拉机1166台,各种排灌机械3350台,机动渔船2670艘。全年农村用电量32325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7.0%;化肥施用量(折纯)3097吨,减少24.4%。
三、工业
工业经济通过推进科技进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实施名牌战略,加速推进工业集聚等措施,保持较快增长。预计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5.17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其中,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增加值16.86亿元,比上年增长54.8%。
继续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全县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重工业产值41.78亿元,增长31.4%;轻工业产值26.03亿元,增长10.9%;重工业比例继续攀升,行业构成变化明显,全年实现的产值中,机械工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分别占到35.3%和28.0%,大大高于其他行业。
围绕产业升级,依靠技术创新,加大技改投入,全年工业技改项目完成投入9.36亿元,比上年增长21.2%。重视新产品开发,全年申报立项省级以上新产品158项,通过鉴定49项。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2001年 比上年增长%
原 盐 8606吨 -71.8
供 电 量65010万千瓦小时 18.5
自来水供应量 629万吨 26.6
水 产 加工品 82233吨 53.8
饮 料 酒 14824吨 12.3
#啤 酒 7588吨 -40.0
饲 料 86956吨 22.5
服 装 26万件 -31.6
布 鞋 6271万双 39.6
皮 鞋 94万双 -9.6
家 具 9.59万件 1.4
汞 69.86万台 30.9
缝 纫 机 22.75万架 4.5
塑 料 制 品 8.88万吨 33.5
高 压 锅 231万只 -15.4
压 缩 机 43.21万台 -31.9
阀 门 13.07万吨 89.4
汽 车 配 件 576567万元 9.3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好转。根据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考核,十一项效益指标综合得分177.0分,比上年增加4.1分。具体指标为:工业产品销售率95.49%,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13.58%,提高1.34个百分点;资产保值增长率105.54%,下降5.12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5.89%,提高5.1个百分点;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5.10%,提高0.6个百分点;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38.16千元/人,增加15.1%;流动资产周转次数2.01次,加快0.26次;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89.3%,下降6.4个百分点;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降低率1.07%,下降10.5个百分点;亏损率8.1%,下降4.8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16.7%,下降1.6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3712万元,比上年增长16.0%。其中国有单位投资66669万元,比上年增长8.7%;集体单位投资95783万元,增长32.1%;城乡私人投资33926万元,减少21.3%;房地产开发投资37334万元,增长51.8%。在国有单位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63686万元,增长13.2%;更新改造投资1164万元,减少77.1%。
投资结构变动较大,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全社会总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11673万元,减少21.9%,其中购置和更新渔船250艘,投资8675万元,占第一产业投资的74.3%;第二产业投资115672万元,增长31.5%,其中民营企业92389万元,占第二产业投资的79.8%;第三产业投资106367万元,增长7.8%。在第三产业中,社会服务业继续扩大,完成投资12676万元,比去年增长17.4%,教育投资力度不减,完成投资5481万元,比上年基本持平。国家、省和县重点建设项目19项,完成投资额53900万元。建成了大麦屿国家直属粮库、110KV兴港输变电工程、新县人民医院和大麦屿2万吨级码工程,里墩水库已经蓄水,坎门渔港、110KV水龙输变电工程、漩门二期蓄淡围垦工程、玉坎河治理及城市污水处理工程进度已过半,县汽车客运中心、科技文化中心等项目进展顺利。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迅速。年末全县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展到21家,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达37334万元,比上年增长51.8%。房地产施工面积42.65万平方米,增长48.5%;竣工面积19.60万平方米,增长31.1%;销售面积18.33万平方米,增长62.5%。销售额30165万元,增长89.5%。个人购房比例继续提高,在商品房销售中,个人购房比重从上年的90.3%提高到100%。
投资效益状况良好。全年国有和城镇集体单位新增固定资产57910万元,比上年增长63.1%;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83.2%,上升24.3个百分点;房屋面积竣工率47.1%,提高4.8个百分点。完成投资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新建公路5.23千米,改建公路5.54千米,新建港口码头4个、增加年吞吐量105万吨,扩建城市道路7.34千米,面积19.18万平方米,中等学校学生席位5600个、建筑面积13150平方米,小学校学生席位3300个、建筑面积26200平方米,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4.1万吨/日。
五、运输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全社会各种运输量完成情况如下:
2001年 比上年增长%
货物周转量 210667万吨千米 37.5
公 路 51553万吨千米 5.3
水 路 159114万吨千米 52.6
客运周转量 59325万吨千米 -5.7
公 路 56784万人千米 -5.4
水 路 2541万人千米 -10.5
大麦屿港口吞吐量61.00万吨 -18.7
交通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大麦屿2万吨级码头已投入营运;泽坎线坎门段南侧拓宽改造工作已开展,珠港大道路基已基本形成。陈屿疏港大道正式开工;玉环至乐清滚装轮渡工程基本完成。开展玉坎线、玉陈线交通整治,城区主要道路通行达到三级水平。
邮电通讯业快速发展。电信计费业务总量12692万元,增长29.9%;邮电计费业务总量2033万元,增长14.1%。至年末,程控电话交换机容量8.95万门;城乡电话用户拥有话机191925部,增长5.0%;其中市话用户55401部,增长7.3%;农话用户136524部,增长4.1%。移动电话用户14.82万户,增长43.8%;国际互联网用户21841户;全县电话普及率达49部/百人。
六、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城乡市场商品销售增长较快。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955万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县城零售额57850万元,比上年增长10.1%;县以下零售额77105万元,增长16.0%。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零售额4396万元,比上年减少47.6%;集体经济零售额2238万元,减少31.9%;私营经济13142万元,增长49.8%;个体经济90700万元,增长5.3%;股份制经济21239万元,增长137.0%。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貌似业零售额110855万元,比上年增长13.2%;餐饮业零售额19489万元,增长17.8%;制造业零售额350万元,增长5.3倍。在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个私经济零售额占到67.2%。
商品交易市场和商业网点日益健全。年末全县拥有商品交易市场54个,其中消费品市场45个,生产资料市场9个。全年市场成交额145262万元。
对外贸易增势强劲。全县出口产品交货总值223787万元,比上年增长32.1%。自营出口额10758万美元,增长30.0%。利用外资继续增加,全年新批“三资”企业20家,协议利用外资175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42万美元。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支规模扩大,财政实力继续增强。全年全县财政总收入75268万元,比上年增长35.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2738万元,比上年增长54.6%;地方财政预算支出45883万元,增长29.4%。
金融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银行各项货币政策,加强金融风险防范,改善金融服务,保证金融业的平稳发展。年末全县行社各项存款余额428640万元,比上年末增加57371万元,增长15.5%。各项存款中,企业存款117561万元,比上年末增加12256万元,增加11.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46400万元,增加35124万元,增加16.6%。行社各项贷款余额287510万元,比上年增加61310万元,增加27.1%,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57213万元,比上年减少38648万元,减少19.7%;中长期贷款余额128538万元,增加98199万元,增长3.2倍。全年现金收入3005983万元,现金支出3236977万元,净投放现金230994万元,比上年增加17.9%。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保险业务进一步扩大。全年全县参加财产保险的企事业单位231户,家庭9913户;保险金额42亿元,保费收入3059万元,比上年增长1.1%,处理赔案2338件,支付赔偿金1883万元。人寿保险保费收入6323万元,比上年增长42.2%;赔款支出486万元,增长69.3%。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年末全县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376人(含企业),其中中高级职称2126人。全年县级科技计划立项103项,省级以上立项62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61项。专利授权数179项,其中:发明10项,实用新型104项,外观设计65项。全县共有2个项目入围省级科技进步奖,5个项目获市级科技进步奖,19个项目被评为县级科技进步奖。年末全县有高新技术企业8家,全年又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有苏泊尔炊具股份有限公司、中捷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威特银行设备有限公司、玉环塑胶机械厂4家企业。计划总投资4850万元的县科技文化中心建设进展顺利。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县现有普通中学29所,农业、职业中学8所,小学64所、幼儿园148所。设有浙江江南理工专科学院1所,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玉环分校1所。普通中学专任教师1490人,农、职业中学专任教师266人,小学专任教师1299人。普通高中在校生6022人,比上年增加16.6%;普通初中在校生19911人,减少5.8%;农、职业中学在校生4702人,增加29.0%;小学在校生22409人,减少6.8%。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初升高比例和高考上线万人比分别比上年提高9个百分点和7个百分点,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100%;初中入学率99.33%,巩固率99.42%。教育投入增加,教学条件继续改善。楚门镇中心小学综合楼、清港镇中心小学综合楼迁扩建,干江镇中心小学、城关一中综合楼、县实验中学教学楼扩建,楚门中学体育馆落成。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县共有电影放映队33个,全年放映电影533场次,观众4.7万人次。县越剧团1个,演职员42人,全年演出180场次,观众18万人次。民间职业剧团9个,群众业余演出团20个。全年举办各种展览37个,组织各种文艺活动128次。县公共图书馆1个,总藏书9.74万册,全年借阅读书7万人次,书刊文献外借11.2万册次。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医疗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县有卫生机构39个,病床616张,卫生技术人员1023人,其中,中医师34人,西医师219人,护师93人,中西医士160人,药剂人员172人。新县人民医院建成并投入营运,极大地改善了县城医疗的硬件状况。
体育事业取得新的成绩。当年举办各种运动会2次,参加运动员达到1000多人次。设有少体校1个,在校学生130人。全县中小学生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合格人数42412人,达标率99.7%,其中优秀人数9713人,占22.7%。在参加省、市各项比赛中,县运动员共获得金牌37枚、银牌31枚、铜牌26枚。
十、人口、社会保障和人民生活
年末全县总人口390297人,比上年末增加1418人,其中非农人口171876人,比上年末增加1358人。全年共出生3858人,出生率9.9%;死亡2144人,死亡率5.5%;人口自然增加率4.4%。
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年末全县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4180人,比上年末净增3371人,支付离退休费5029万元,发放养老金4455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0387人,比上年新增1962人,有3764人次享受到失业保险待遇;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9059人,比上年新增11871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6061人,新增2237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5129人,新增2871人。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全年职工工资总额34322万元,职工平均工资16925元,比上年增加3232元,增长23.6%;在岗职工工资总额33773万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7419元,比上年增加3442元,增长24.6%。农渔民人均所得6207元,比上年增加484元,增长8.5%。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8.5%,比上年降低1.1个百分点。
社会福利事业取得新的进展。年末全县拥有国有社会福利院1个,床位50张,在院25人;集体敬老院18个,床位320张,收养196人;民办福利机构3个,床位180张,收养163人。定期救济精简退职老职工173人;农村居民集体供养176人;临时救济450人次。享受伤残抚恤金23人,定期抚恤金39人,优待总金额达261万元。实行最低生活水平保障制度,城镇已保230人,农村已保3814人,支付保障资金189万元。发展开办福利工厂75个,安排残疾职工101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