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统计公报
2013-09-28 21:34   信息来源:市委党史研究室  

  玉环县统计局 
  
关于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0636日) 

  2005年,玉环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紧抓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两条主线,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以重点项目推进年和狠抓落实年为载体,继续深化各项改革,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全县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总体运行良好,基本完成预定的经济增长目标。预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8.53亿元(经济普查口径),按可比价格,比上年增长1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19亿元,比上年下降5.9%;第二产业增加值91.96亿元,增长16.7%;第三产业增加值44.38亿元,增长15.2%。 
  
市场消费品价格小幅上扬,居民消费心态平稳;工业品生产原材料、能源价格普遍上涨幅度较大,企业成本压力增大。 
  
劳动就业形势稳定。年末全县在岗职工人数27051人,比上年增长11.6%。年末全县城镇登记失业率3.6%,比上年末略有下降。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067人,完成再就业培训320人。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依然突出;能源、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制约尚未有效缓解;资源利用率不高和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仍然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基础设施仍较落后;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仍未改变,还存在一定数量的生活保障线以下的贫困人口。 
  
二、农业 
  
受各级政府支农扶农政策的推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农林牧渔业生产整体保持稳定。以市场为导向,效益农业发展势头良好,“走出去”的经营方式成效明显。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基地、农业龙头企业继续得到发展。因连续遭受“海棠”、“麦莎”、“泰利”、“卡努”四次台风影响,农渔业生产损失严重,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2.19亿元,比上年减少5.9%。 
  
农业结构出现新的变化,粮食生产继续得到恢复性增长,瓜果蔬菜、花卉苗木等面积缩减。全年粮食播种面积5121公顷,比上年增长1.7%。蔬菜播种面积4265公顷,比上年略减;果用瓜696公顷,比上年减少3.4%;花卉苗木165公顷,比上年减少52.2%。由于受本县耕地等自然资源短缺影响,本地农民积极探索走出去的经营方式,到外地承包开发生产基地,种植西瓜、花卉苗木等,开拓增收新渠道。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2005年   比上年增长% 
  
粮 食   28172吨     -3.5 
  
棉 花    47吨     51.6 
  
油菜籽    157吨     12.9 
  
水 果   47233吨    -18.0 
  
柑 桔   17959吨    -26.6 
  
文 旦   14625吨     -9.6 
  
蔬 菜  124379吨     -0.2 
  
林业生产继续发展,绿化工作进一步加强。2005年,全县造林面积307公顷,零星植树7万株,幼林抚育725公顷,育苗面积20公顷。森林覆盖率继续提高。 
  
畜牧业遭受屡次台风袭击和外地禽流感发病案例宣传的影响,养殖户积极性受制约,生产不稳定。进入第四季度,畜禽存栏数有所回升,与上年比较,除禽蛋继续大幅减产外,其他产量有一定程度回升。主要畜禽产品产量和年末牲畜存栏数如下: 
         
2005年  比上年增长% 
  
肉类总产量  7031吨    8.5 
  
其中:猪肉  4285吨    4.9 
     
禽肉  2539吨   16.6 
  
禽 蛋 产量  1015吨   -43.0 
  
肥猪出栏数  5.47万头  20.2 
  
生猪存栏数  3.12万头   6.5 
  
牛 存 栏数   690头    3.8 
  
羊 存 栏数  0.78万只  11.4 
  
家禽存栏数 106.33万只  10.9 
  
渔业生产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渔民增收为目标,积极探索“近海禁、外海控、远洋拓”的渔业发展路子,拆解淘汰破旧渔船,降低近海捕捞强度,加大渔民转产转业扶持政策,鼓励海岛渔民向集镇移居。至年末,全县尚存海洋捕捞生产船只1609艘,比上年再减少4.3%,海洋捕捞专业劳力7149人,比上年减少23.4%。由于受海洋资源持续衰退、渔需品价格居高不下、柴油供应极度紧张和台风等各种因素影响,我县渔业面临巨大困难和挑战。全年水产品总产量257242吨,比上年减少0.4%。其中海洋捕捞产量160512吨,比上年增加0.2%。养殖业受台风影响,产量下降。海水养殖面积7511公顷,产量92950吨,比上年减少1.5%;淡水养殖面积967公顷,产量3452吨,减少1.3%。各类水产品产量如下: 
         
2005年  比上年增长% 
  
水产品总产量 257242吨  -0.4 
  
1.海水产品 253462吨  -0.4 
  
其中:鱼 类 100860吨  22.0 
     
甲壳类 55545吨   8.7 
     
头足类 12617吨  14.1 
     
贝 类 83524吨  -1.7 
     
藻 类  852吨  36.1  
  
2.淡水产品  3780吨  -0.6 
     
鱼 类  2788吨  -0.3 
     
河 蟹  386吨  -10.6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开展标准农田建设,大兴水利建设热潮,继续水库、河塘、河道修整治理工作。全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累计投工155万工日;完成土石方180万立方米;当年水利资金总投入6688万元,其中清水河道建设4890万元,滩涂围垦2583万元,水库保安529万元。除险加固病险水库13座;疏浚和整治河道29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公顷;新建标准农田140公顷。全县年末共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3万千瓦,其中渔业机械总动力17万千瓦。全年农村用电量61472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27.8%;化肥施用量(折纯)3108吨,比上年下降5.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围绕打造先进特色制造业基地这一目标,大力拓展发展空间,破解要素瓶颈制约。扶持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推进科技进步,鼓励技术创新,实施品牌战略,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预计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85.04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增加值57.74亿元,比上年增长16.8%。 
  
继续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全县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重工业产值203.72亿元,增长24.6%;轻工业产值54.60亿元,增长37.1%,重化趋势有所逆转,但重工业比例继续攀升;重点行业保持优势,特色十分明显。全年实现的产值中,以阀门为主的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以汽摩配为主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继续起到了支柱作用,比重分别占了33.9%34.0%,大大高于其他行业,占据了全县整个工业的绝大比重。国有及500万元以上企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2005年  比上年增长% 
  
水    泥  30.97万吨    0.8 
  
供  电  量136881万千瓦    23.7 
  
饮  料  酒   3489千升   -10.5 
  
眼    镜   531万付   53.0 
  
家    具  27.03万件   -20.4 
  
缝  纫  机  45.89万架   27.8 
  
塑 料 制 品   1.20万吨    9.4 
  
电  饭  锅   160万个    7.4 
  
阀    门    7万吨    3.6 
  
铜 材 加 工   24275吨   -13.1 
  
金属切削机床    8570台   10.9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基本保持稳定。根据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考核,十一项效益指标综合得分197.80分,按同口径比较,比上年减2分。从具体指标情况看,五项指标好于上年水平,其中: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49.46千元/人,提高4.6%;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98.11%,增长8.4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率97.33%,增长0.9个百分点;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降低率16.32%,增长3.0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13.14%,增长2.6个百分点。六项指标差于上年,其中:总资产贡献率12.85%,降低1.2个百分点;资产保值增值率120.31%,降低21.1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7.86%,提高了2.0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次数2.15次,降低0.2次。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4.62%,降低0.8个百分点;亏损率3.65%,上升2.1个百分点。 
  
建筑业保持发展。全县完成建筑业增加值6.92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建筑施工面积43.19万平方米,完成房屋竣工面积35.38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45691万元,比上年增长39.4%。其中工业性投资541731万元,增长36.8%。全部限额以上项目完成投资643923万元,比上年增长72.3%。在全部限额以上项目完成投资中,国家、省级重点项目投资345639万元,增长103.2%,基础设施投资380485万元,增长92.8%。国家级重点项目中,华能玉环电厂完成投资337668万元,比上年增长132.9%。房地产开发投资109985万元,增长159.1%。全部限额以下投资101768万元,比上年下降37.9%。其中农村非农户投资67998万元,下降53.7%。 
  
国家、省和县重点建设已开工项目26项(包括前期准备),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共完成投资额359748万元,占总投资额的48.2%。泽坎线楚门段改建投入试用;玉坎河城市污水处理主体工程完工;华能玉环电厂已全面动工,一期工程已进入施工高峰期;漩门二期五大主体工程完工,漩门三期围垦工程项目进展顺利;县社会福利中心主楼已收尾,客运中心迁建工程候车大厅工程过半。 
  
全年限额以上投资新增固定资产137679万元,但比上年少19.0%。完成投资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新建港口码头2个、增加年呑吐量24万吨;改建二级公路5公里;扩建城市道路3公里,面积5万平方米;新增小学学生席位1500个,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新增铜冶炼生产能力310/年,冷加工钢材100万吨;建成宾馆92间,1050平方米。


  五、运输、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业较快发展。2005年末,全社会拥有运输汽车19158辆,比上年增长17.8%,其中载客汽车10417辆,比上年增长26.1%,载货汽车8741辆,增长8.2%;拥有机动运输船157艘,其中客船12艘,客位4018位;货船145艘,吨位110969吨。客货运输量完成情况如下: 
         
2005年  比上年增长% 
  货 运 量  934.3万吨    7.0  
  
公   路  554.6万吨    3.8   
  
水   路  379.7万吨    12.2 
  
货物周转量 469070万吨公里  17.2 
  
公   路  50416万吨公里   2.3 
  
水   路 419799万吨公里  19.6 
  
客 运 量 1780.63万人     4.9 
  
公   路 1713.5万人     5.7 
  
水   路  67.13万人    -11.9 
  
客运周转量  66537万人公里  10.7 
  
公   路  65666万人公里  11.2 
  
水   路   871万人公里  -20.1 
  
港口吞吐量 355.36万吨    -27.5 
  
其中:大麦屿港260.67万吨  -35.5 
  
交通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泽坎线楚门清港段拓宽工程完工投入使用;76省道复线工程顺利施工,文旦大道拓宽工程快速推进,环岛南、北路段建设、漩门湾大桥工程进展顺利;跨海大桥项目纳入甬台温高速复线,进入前期筹备阶段;全面完成县乡道改造,村道硬化197公里基本完工,部分已投入使用。 
  
邮电通讯业发展趋缓。邮电业务总量103093万元,下降4.4%。其中电信业务总量99793万元,下降4.9%;邮政业务总量3300万元,增长12.4%。至年末,程控电话交换机容量34.64万门;城乡电话用户数23.11万户,增长5.0%,其中小灵通6.16万户,下降3.3%;住宅电话用户10.52万户,增长3.7%;公用电话3.90万部,比上年增长20.4%。移动电话用户42.54万户,增长29.9%。国际互联网用户6.57万户,增长20.8%,宽带用户已达3.66万户。全县电话主线普及率达58线/百人。 
  
旅游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县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70.2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8.2%,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3.68亿元,增长49.3%。其中接待国内游客168.88万人次,增长48.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3.26亿元,增长48.3%;接待入境游客13859人次,增长38.1%,旅游创汇523万美元,增长95.6%。全县共有旅行社11家;旅游星级(涉外)宾馆10家。全年累计投入旅游资金8866万元,其中用于景区开发4154万元。 
  
六、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城乡市场繁荣活跃,商品销售增长较快。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1635万元(按经济普查口径),比上年增长17.1%。其中县城零售额236522万元,增长17.4%;县以下零售额135113万元,比上年增长16.4%。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零售额1095万元,比上年减少54.7%;集体经济零售额1285万元,减少78.2%;私营经济53109万元,增长18.7%;个体经济262625万元,增长18.6%;股份制经济53521万元,增长24.5%。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05178万元,比上年增长17.1%;餐饮业零售额66457万元,增长29.2%。 
  
商品交易市场和商业网点日益健全。2005年末全县拥有商品交易市场54个,其中消费品市场52个,生产资料市场2个。全年市场成交额18.01亿元。 
  
对外经济形势喜人。全县出口产品交货总值1011757万元,比上年增长33.3%。自营进出口额9444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5.6%,其中自营出口额88581万美元,增长54.1%。新增自营进出口权企业134家,累计达644家,有进出口实绩企业434家。利用外资取得新的进展,全年新批“三资”企业17家,协议利用外资6431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22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6.3%。外来投资遍及四大洲的11个国家和地区。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支规模扩大,财政实力继续增强。全年财政总收入180100万元,比上年增长23.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4959万元,比上年增长20.0%;上交中央四税105141万元,比上年增长26.4%。地方财政预算支出89488万元,增长5.5%。 
  
金融业务继续发展,存贷款规模进一步扩大。存款得到较快增长,规模突破“百亿”大关,增量明显高于上年;贷款保持适度增长,信贷结构继续优化。至年末,全县行社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1026675万元,比上年增加178702万元,增长21.1%。存款中,企业存款269655万元,比上年增加22167万元,增长9.0%;城乡居民储蓄存款553930万元,增加92722万元,增长20.1%。行社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846038万元,比上年增加85322万元,增长11.2%,其中:短期贷款余额479995万元,比上年增加48538万元,增长11.2%;中长期贷款余额344293万元,增加29426万元,增长9.3%。外币存款余额1593万美元,比上年下降了21.8%,贷款余额4090万美元,增长165.1%。全年现金收入956.04亿元,现金支出990.31亿元,净投放现金34.26亿元,比上年减少18.6%。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保险业务进一步扩大。至年末,在玉设立保险分支机构或办事处有10个,全县保险业务保费收入24844万元,其中财产险9693万元,比上年增长38.7%;人身险15151万元,增长6.9%。已决赔款支出7313万元,其中财产险6421万元,人身险892万元。 
  
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年末全县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8772人(含乡镇企业),其中中高级职称4600人。省级以上科技项目立项9项。专利申请数237项,其中:发明51项。全县有3个项目获市级科技成果奖。至2005年末,全县已有省高新技术企业22家,当年新增3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6家,当年新增4家。中国水龙头生产基地和中国眼镜零配件生产基地落户玉环。新增国家免检产品4个,省名牌产品4个,省著名商标3个。县汽摩配产业基地被评为省级高新特色产业基地。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县现有普通中学23所,中等职业学校8所,小学46所、幼儿园199所。设有浙江江南理工专科学院1个,浙江电大玉环分校1个。普通中学专任教师1429人,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340人,小学专任教师1178人。普通高中在校生6926人,比上年减少480人;普通初中在校生11350人,减少873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5086人,减少342人;小学在校生27746人,增加1175人。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初中入学率99.9%,初升高比例达95.4%,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高考上线率达77.9%,比上年下降12.1个百分点。教育投入增加,教学条件继续改善。普通中学当年新增校舍3880平方米,小学新增校舍605平方米。教育装备水平不断提高,至年末全县中小学拥有实验室18573平方米,语音室2379平方米,微机房6328平方米,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校数为普通中学18个,小学28个。配备计算机达3613台。 
  
文化事业稳定发展。全县共有电影放映队33个。县越剧团个,演职员42人,全年演出90场次,观众270万人次。民间职业剧团9个,群众业余演出团8个。建立农村集镇文化中心11个。全年举办展览4个,组织各种文艺活动530次。县公共图书馆1个,总藏书12.5万册,全年借阅图书10.9万人次,书刊文献外借9.5万册次。 
  
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县有医院、卫生院19个,病床860张,卫生技术人员1769人,其中:医生593人,卫生防疫人员64人。农村改水改厕工作取得新进展,农村卫生条件得到一定改观。当年完成93个村改厕任务,累计完成293个村,已基本完成全县村改厕任务;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4.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逐步推进,2005年覆盖率79.1%。 
  
体育事业取得新的成绩。当年举办综合性运动会1次,举办单项比赛38次。举办1000人以上全民健身活动1次。少体校1个,在校学生203人。在参加全国比赛中,我县运动员获得金牌6枚、银牌2枚、铜牌1枚;在参加省级各项比赛中,获得金牌22枚、银牌5枚、铜牌11枚;在参加市级各项比赛中,获得金牌55枚、银牌28枚、铜牌31枚。


  九、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年环境污染治理完成投资总额1.41亿元。废水治理设施42套,处理能力0.92万吨/日,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2.5%。废气治理设施46套,处理能力21.15万标立方米/时,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7.9%。建有污水处理厂一座,日处理能力6万立方米,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60.3%。建成烟尘控制区1个,控制面积75.3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1个,总面积5.3平方公里。 
  
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启动建设县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心工程和城区清水工程,污水联网工程进入扫尾阶段,污水管道总长已达109公里,关停和限期整改了一批重污染企业。全县已建成公园3个,面积45.7公顷,拥有园林绿地面积285公顷,公共绿地面积113公顷。 
  
十、人口、社会保障和人民生活 
  
2005年末全县总人口398583人,比上年末增加3535人,其中非农人口180880人,比上年末增加2623人。全年共出生5038人,出生率12.7‰,死亡2343人,死亡率5.9‰,人口自然增长率6.8‰,比上年下降0.4‰。 
  
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年末全县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职工68953人,退离休人员7252人,支付离退休费7364万元,发放率达100%;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2101人,保持上年水平;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3500人,比上年新增5409人。全县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员38003人,其中在职职工31034人,离退休人员6969人。支付职工医疗保险费2009万元,支付离退休医疗费2211万元。农村养老保险累计参保人数108419人,失土农民参保人数4756人。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621元,比上年增加605元,增长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20元,比上年增长6.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1.1%,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7%。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县拥有国有社会福利院1个,床位50张,在院47人;集体办农村敬老院11个,床位333张,收养250人;民办福利机构7个,床位820张,收养728人。定期补助优抚对象735人;临时救济353人次;医疗救助4225人次,其中资助参加合作医疗4138人次。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475户,受保697人;农村居民最低保障家庭2673户,受保4138人,支付保障资金455万元。开办福利工厂74个,安排残疾职工1613人。 

————————————————— 
注:①公报中部分数据采用预计数,与年报实绩数可能有出入。②国内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总量指标按现行价,增长幅度按可比价计算。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