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环县统计局
关于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04年2月28日)
2003年,玉环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团结一心,克服了“非典”疫情、百年一遇的高温干旱和水电供给严重紧缺等诸多困难,抢抓时机,锐意改革,不断推进科技化和城市化进程。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结构得到调整,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总体运行良好,全面完成预定的经济增长目标。预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6.29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59亿元,比上年下降4.7%;第二产业增加值68.70亿元,增长16.1%;第三产业增加值35.00亿元,增长18.6%。
市场物价稳定,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基本持平,消费品价格小幅上扬,居民消费心态平稳。
劳动就业形势稳定。年末全县在岗职工人数22873人,比上年增长12.2%。年末全县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186人,登记失业率4.0%,比上年末略有下降。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性不够合理,整体素质欠高;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产品科技含量偏低;土地、电力、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农渔业基础仍较脆弱,产业化水平较低,抗御自然灾害、市场风险不强;农村基础设施仍较落后;城乡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有进一步拉大趋势,部分农渔民生活尚存在困难。
二、农业
以市场为导向,效益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农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农业产业化程度有了提高。农林牧渔生产基本保持稳定。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2.59亿元,比上年减4.7%。
种植业结构调整有新进展。粮油作物种植面积急剧减少,经济作物面积大幅上扬。粮食播种面积65739亩,比上年缩减18.4%,蔬菜、瓜类、花卉等作物种植大规模扩大,其中蔬菜播种面积65746亩,已超过了粮食面积,比上年增长3.2%,果用瓜9128亩,比上年增长19.6%,花卉苗木4479亩,增长了98.9%。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2003年 比上年增长%
粮 食 21636吨 -33.3
棉 花 29吨 -86.2
油菜籽 133吨 -11.3
水 果 52505吨 7.1
#柑 桔 22747吨 -6.3
文 旦 12870吨 -16.4
蔬 菜 130251吨 26.6
林业生产继续发展,绿化工作进一步加强。在抓好山地绿化的同时,注重平原绿化和沿海防护林建设。2003年,全县造林面积0.61万亩,封山育林17.92万亩,迹地更新0.02万亩,零星植树8.5万株,幼林抚育0.4万亩,低产林改造0.25亩。森林覆盖率继续提高。
畜牧业生产有所回暖。因肉类价格上涨,养殖户积极性得到调动,畜禽生产规模扩大,肉、禽产量均有一定程度增长。主要畜禽产品产量和年末牲畜存栏数如下:
2003年 比上年增长%
肉类总产量 6337吨 13.7
其中:猪肉 3810吨 5.0
禽肉 2267吨 30.8
禽 蛋 产量 1780吨 -4.7
肥猪出栏数 4.73万头 5.6
生猪存栏数 3.15万头 -4.5
牛 存 栏数 699头 -2.8
羊 存 栏数 0.75万只 4.2
家禽存栏数 100.77万只 8.7
渔业生产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渔民增收为目标,实施国家双控政策,加大减船减人工作力度,大幅度减少渔船生产数,全县共投入海洋捕捞生产船只2005艘,比上年减少3.5%,海洋捕捞专业劳力9964人,比上年减少12.1%。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渔民转产转业,鼓励海岛渔民向集镇移居。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渔业的稳定。由于受海洋资源衰退、渔需品价格暴涨和高温干旱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县传统捕捞业继续下滑,养殖业增长滞缓。全年海洋捕捞产量176917吨,比上年减少2.8%。海水养殖面积8121公顷,产量100453吨,比上年增长1.8%;淡水养殖面积944公顷,产量3767吨,增长26.5%。各类水产品产量如下:
2003年 比上年增长%
水产品总产量 281445吨 -1.2
1.海水产品 277370吨 -1.2
其中:鱼 类 77754吨 -33.8
甲壳类 56146吨 -8.3
头足类 11501吨 —
贝 类 91192吨 -11.3
藻 类 546吨 8.1
2.淡水产品 4075吨 -0.9
其中:鱼 类 3005吨 3.8
河 蟹 432吨 -7.3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继续开展标准农田建设,充分利用长期晴旱的有利天气条件,大兴水利建设热潮,修整治理水库、河塘、河道。全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累计投工310万工日;完成土石方310万立方米;疏浚和整治河道70公里;改善灌溉面积3000亩;新建标准农田7330亩。全县年末共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7万千瓦,其中渔业机械总动力19万千瓦。全年农村用电量43735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0.0%;化肥施用量(折纯)2938吨,比上年减少2.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通过推进科技进步,加快工业基地建设,实施名牌战略,加速推进工业集聚等措施,保持较快增长。预计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2.76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增加值28.78亿元,比上年增长26.4%。
继续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全县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重工业产值94.98亿元,增长36.7%;轻工业产值28.76亿元,增长20.5%,重工业比例继续攀升;重点行业突出,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全年实现的产值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继续起到了支柱作用,比重分别占了31.8%和21.9%,大大高于其他行业。
围绕产业升级和产品升格,不断加大技改投入,促进技术创新。全年工业技改项目完成投入24.36亿元,比上年增长62.0%。重视新产品开发,全年申报立项省级以上新产品64项,通过鉴定30项。
国有及500万以上企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2003年 比上年增长%
水 泥 6.2万吨 3.3
供 电 量 101544万千瓦 22.8
自来水供应量 858万吨 16.3
饮 料 酒 6610吨 -17.4
中 成 药 33.14吨 -12.5
饲 料 1379吨 -30.8
家 用 电冰箱 41287万台 106.2
眼 镜 379.78万副 3.6
家 具 20.44万件 113.1
泵 125.76万台 65.7
缝 纫 机 25.02万架 5.0
塑 料 制 品 1.19万吨 -6.9
日用精铝制品 1.16万吨 -15.0
电 饭 锅 119万个 144.1
阀 门 12.02万吨 39.3
齿 轮 4544吨 24.2
金属切削机床 10698台 41.4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好转。根据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考核,十一项效益指标综合得分207.2分,比上年增加9.2分。从具体指标情况看,十项指标好于上年水平,其中: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降低率13.65%,提高5.4个百分点;资产保值增值率128.54%,提高4.5个百分点;亏损率6.19%,降低3.2个百分点;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96.3%,提高3.1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率96.67%,提高1.5个百分点;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47.51千元/人,提高1.1%;工业成本费用利用率5.81%,提高0.8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15.05%,提高0.7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14.15%,提高0.5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次数2.30次,加快0.09次。资产负债率58.88%,上升了1.7个百分点。
建筑业加快发展,全县完成建筑业增加值57.75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建筑施工面积117.2万平方米,比上年持平,完成房屋竣工面积63.63万平方米,增长83.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86294万元,比上年增长63.1%。其中国有单位投资170253万元,比上年增长100.6%;城乡私人投资20957万元,增长5.6%;房地产开发投资42300万元,下降6.4%。在国有单位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170253万元,增长128.3%。
投资结构变动较大,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全社会总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3607万元,减少31.2%;第二产业投资344363万元,增长150.7%,其中民营企业335240万元,增长155.7%,占第二产业的97.3%;第三产业投资138324万元,减少10.9%。房地产业投资42300万元,减少6.4%。
国家、省和县重点建设已开工项目49项(包括前期准备),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共完成投资额164704万元,占总投资额的33.9%。玉坎河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已投入试运行,漩门二期蓄淡围垦工程、科技文化中心基本完工,漩门三期围垦工程、县垃圾处理中心、县社会福利中心等项目进展顺利。新启动了华能玉环电厂、泽坎线楚门段改建等工程。
民营投资力度加强,部分重点工程结束,当年投资效益明显体现,主要投资效益指标增幅显著。全年限额以上投资新增固定资产164704万元,比上年增长106.2%。完成投资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新建港口码头2个、增加年吞吐量80万吨,扩建城市道路2.85公里、面积3.01万平方米,小学校学生席位1656个、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城市永久性桥梁3座、水库容量(总库容)0.76亿立方米、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3.2万吨/日。
五、运输、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2003年末全社会拥有运输汽车12140辆,比上年增长45.6%,其中载客汽车5941辆,比上年增长58.2%,载货汽车6199辆,增长32.3%;拥有机动运输船136艘,其中客船16艘,客位1950位;货船120艘,吨位77330吨。但因自备交通工具的增加,营运运输量相应减少,完成情况如下:
2003年 比上年增长%
货 运 量 657.75万吨 -2.3
公 路 405.5万吨 -1.6
水 路 252.25万吨 -3.4
货物周转量 302750万吨公里 -2.6
公 路 49245万吨公里 -5.2
水 路 253505万吨公里 -2.1
客 运 量 1469.12万人 0.2
公 路 1410.5万人 -0.7
水 路 58.62万人 27.4
客运周转量 54385万人公里 -8.9
公 路 52710万人公里 -8.6
水 路 1675万人公里-16.7
港口吞吐量 275.48万吨 56.0
其中:大麦屿港197.30万吨 11.8
交通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玉环至乐清滚装轮渡工程、新县客运中心一期工程、陈屿疏港大道投入使用,玉坎线南侧改造完成;漩门湾大桥工程启动建设,76省道复线、文旦大道拓宽工程即将动工;台州沿海高速玉环段、跨海大桥等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稳步推进。全年完成县乡公路改造20公里,村道改造100公里。
邮电通讯业快速发展。邮电业务总量68946万元,比上年44532万元,增长54.8%。其中电信计费业务总量13706万元,下降2.2%;邮政计费业务总量2789万元,增长20.6%。至年末,程控电话交换机容量23.43万门;城乡电话用户数18.43万户,增长29.5%,其中小灵通5.41万户,增长1.2倍;住宅电话用户9.38万户,增长0.4%;公用电话1.54万部,比上年增长1.1倍。移动电话用户26.41万户,比上年18.75万户,增长40.9%。国际互联网用户34449户,比上年5933户,增长20.8%,其中注册用户24357户,增加14057户。全县电话主线普及率达47户/百人。
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全县共接待海内外游客66.2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2%,实现旅游业总收入5.27亿元,增长18.2%。其中接待国内游客65.63万人次,增长17.2%,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15亿元,增长17.8%;接待入境游客0.63万人次,增长19.8%,旅游创汇140.75万美元,增长22.0%。全县共有旅行社9家;旅游星级(涉外)宾馆8家。
六、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城乡市场繁荣活跃,商品销售增长较快。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169万元,比上年增长18.1%。其中县城零售额120734万元,增长22.6%;县以下零售额68435万元,比上年增长11.0%。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零售额4354万元,比上年减少19.7%;集体经济零售额1912万元,增长7.5%;私营经济26425万元,增长84%;个体经济115655万元,增长9.6%;股份制经济40823万元,增长38.4%。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57644万元,比上年增长18.3%;餐饮业零售额31525万元,增长21.5%。
商品交易市场和商业网点日益健全。2003年末全县拥有商品交易市场56个,其中消费品市场54个,生产资料市场4个。全年市场成交额16.60亿元。
对外经济形势喜人。全县出口产品交货总值532101万元,比上年增长65.6%。自营进出口额3387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5.4%。新增自营进出口权企业120家,累计达341家,自营出口额31918万美元,增长81.0%。利用外资取得新的进展,全年新批三资企业33家,协议利用外资3717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30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9.5%。外来投资已遍及四大洲的11个国家和地区。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支规模扩大,财政实力继续增强。全年财政总收入122142万元,比上年增长22.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1290万元,比上年增长17.9%;上交中央四税70852万元,增长25.0%。地方财政预算支出73328万元,增长24.7%。
金融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稳健的货币政策,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改善金融服务,促进了金融业的稳步健康发展。2003年,我县各项金融业务突飞猛进,信贷资金投入总量和增长速度均达历史最高水平。至年末,全县行社各项存款余额734184万元,比上年增加183996万元,增长33.4%。各项存款中,企业存款195295万元,比上年增加56370万元,增长40.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397382万元,增加84804万元,增长27.1%。行社各项贷款余额599210万元,比上年增加199162万元,增长49.8%,其中:短期贷款余额334994万元,比上年增加116985万元,增长53.7%;中长期贷款余额247714万元,增加72424万元,增长41.3%。外汇信贷发展迅速,外汇存款1583万美元,贷款2013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28.8%和5.5倍。全年现金收入628.40亿元,现金支出661.14亿元,净投放现金32.74亿元,比上年增长23.0%。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保险业务进一步扩大。至年末,在玉设立保险分支机构或办事处有10个,保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当年全县参加财产保险的企事业单位223户,家庭5820户;保险金额60亿元,保费收入4812万元,比上年增长35.8%,处理赔案2983件,支付赔偿金2929万元。人寿保险保费收入10257万元,增长9.1%;赔款支出637万元,下降14.8%。
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年末全县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880人(含乡镇企业),其中:中高级职称3635人。省级以上立项101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以上科技项目鉴定验收数35项,其中:国家级鉴定或验收5项。专利申请数96项,其中:发明24项,拥有发明专利18项。全县有2个项目或市级科技成果奖。至2003年末,全县已有省高新技术企业14家,当年新增5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当年新增2家。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县现有普通中学25所,农业、职业中学8所,小学52所、幼儿园165所。设有浙江江南理工专科学院1个,浙江电大玉环分校1个。普通中学专任教师1476人,农、职业中学专任教师288人,小学专任教授1116人。普遍高中在校生7503人,比上年增加8.8%;普遍初中在校生22180人,增加30.6%;农、职业中学在校生5690人,增加7.8%;小学在校生25155人,增加13.4%。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初升高比例达90.2%,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高考上线率达90.0%,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教育投入增加,教学条件继续改善。开办了6所民工子弟学校,玉城中学迁建工程顺利启动。教育装备水平不断提高,至年末全县中小学拥有实验室17805平方米,语音室2565平方米,微机房5534平方米,配备计算机达3297台,比上学年新增442台。
文化事业稳定发展。全县共有电影放映队33个。县越剧团一个,演职员42人,全年演出216场次,观众324万人次。民间职业剧团9个,群众业余演出团20个。建立文化示范村9个。全年举办各种展览28个,组织各种文艺活动60次。县公共图书馆1个,总藏书11.29万册,全年借阅图书13.4万人次,书刊文献外借5.6万册次。
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县有卫生机构19个,病床850张,卫生技术人员1201人,其中,执业医师371人。防治“非典”工作取得成效,未出现“非典”病例和疑似病例。农村改水改厕工作取得新进展,已有123个行政村开展户厕改造和公厕建造,农村卫生条件得到一定改观。
体育事业取得新的成绩。当年举办各种运动会5次,举办单项比赛9次。举办全民健身活动2000人。少体校1个,在校学生218人。在参加省各项比赛中,我县运动员共获得金牌23枚、银牌7枚、铜牌2枚。
九、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年环境污染治理完成投资总额1.41亿元。废水治理设施40套,处理能力0.59万吨/日,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2.1%。废水治理32设施套,处理能力8.23万标立方米/日,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8.2%。建成烟尘控制区1个,控制面积75.3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1个,总面积5.3平方公里。
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建有公园2个,面积36.2公顷。全县有园林绿地面积100.6公顷,公共绿地面积96.2公顷。
十、人口、社会保障和人民生活
2003年末,全县总人口392774人,比上年末增加1446人,其中非农人口175865人,比上年末增加1828人。全年共出生4635人,出生率11.8‰,死亡2345人,死亡率6.0‰,人口自然增长率5.8‰,比上年上升1.0‰。
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年末全县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企事业单位2467家,人数7.36万人,养老保险扩面2.25万人,支付离退休费6451万元,发放养老金4767人,发放率达100%;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0590人,比上年新增203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4238人,比上年新增7728人。全县共有594家企事业27976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其中在职职工23357人,离退休职工4619名。共收缴医疗保险基金5530万元,其中:收缴基本医疗保险基金4826万元。共支付医疗保险待遇2706元。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全年职工工资总额466397万元,职工平均工资20255元,比上年增加173元,增长0.9%;在岗职工工资总额459037万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0249元,比上年增加6元,基本持平。农渔民人均所得7225元,比上年增加574元,增长8.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79元,比上年增长11.2%。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县拥有国有社会福利院1个,床位50张,在院46人;集体办农村敬老院11个,床位264张,收养250人;民办福利机构6个,床位390张,收养308人。定期抚恤补助725人;临时救济1016人次。享受伤残抚恤金53人,定期抚恤金35人,优待总金额达305万元。实行最低生活水平保障制度,城镇受保736人,农村受保4304人,支付保障资金677万元。开办福利工厂78个,安排残疾职工1289人。
—————————————————
注:①公报中部分数据采用预计书,与年报实绩数可能有出入。②国内生产总值及各行业增加值总量指标按现行价,增长幅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