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环县统计局
关于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11年3月3日)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推进玉环建设的重要一年。一年来,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求真务实、迎难而上、攻坚克难、顽强拼搏,认真按照年初制定的工作思路,积极应对经济发展中的挑战,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转机,齐心协力转方式、调结构、保增长、惠民生、促和谐,取得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全县经济快速发展,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和谐社会建设得到进一步推进。
一、综合
在节能降耗的大背景下,我县积极采取各项措施,保增长、抓转型、重民生、促稳定,全年经济运行呈现增速回升、效益向好、结构推进的发展态势。据初步测算,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308.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1.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9.79亿元,比上年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96.73亿元,增长26.7%;第三产业增加值为91.69亿元,增长13.5%。
劳动就业形势稳定。年末全县城镇单位从业人数为51503人,其中在岗职工人数50416人。全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岗位5243个,帮助1776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就业困难人员310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基本实现“基数归零、动态归零”的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以内。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全年累计19803人经过培训领取职业资格证书,其中达到初级工13227人、中级工5366人、高级工917人、技师293人。全力维护企业劳动关系。及时查处拖欠工资案件,为劳动者追回劳动工资,有效解决多起企业主欠薪逃匿案件。
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依旧突出,工业比重偏高,服务业比重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二是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尚需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仍较落后,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够高;三是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任务相当艰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耕地保护的矛盾日益加大;四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还有大量工作要做等。
二、农业
认真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以培育规模型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突破,做强农业经营主体。全县农业龙头企业达到71家,其中省级3家,市级26家。2010年累计获得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达到14家,获得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分别为15个、6个和4个。全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9.79亿元,比上年增长5.5%。
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农业结构优化升级。优质特色水果和花卉苗木种植面积继续增加。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0654公顷,比上年增长3.5%,其中粮食播种面积4824公顷,减少2.9%;蔬菜播种面积4236公顷,比上年增长5.2%;果用瓜768公顷,比上年增长10.2%;花卉苗木86公顷,增长7.5%。
2010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2010年 比上年增长%
粮 食 27017吨 -3.5
棉 花 128吨 -55.2
油菜籽 650吨 140.7
水 果 72826吨 48.4
其中:文旦 27856吨 158.2
蔬 菜 122450吨 7.3
林业生产继续发展,绿化工作进一步加强。2010年,全县造林面积166公顷,零星植树5.5万株,育苗面积13公顷,当年苗木产量25.0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42.1%。
畜牧业生产有所回升。主要畜禽产品产量和年末牲畜存栏数如下:
2010年 比上年增长%
肉类总产量 7861吨 31.6
其中:猪肉 4459吨 47.0
禽肉 3080吨 14.2
禽 蛋 产量 1999吨 39.3
肥猪出栏数 5.25万头 27.1
生猪存栏数 2.73万头 -10.8
牛 存 栏数 1005头 58.8
羊 存 栏数 0.5万只 13.6
家禽存栏数 100.2万只 14.6
渔业生产继续推进结构调整,加快渔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至年末全县海洋捕捞生产船只1121艘,比上年增加19艘;海洋捕捞专业劳力6663人,比上年减少1715人。全年水产品总产量261436吨,比上年增长0.4%,其中海洋捕捞产量171019吨,比上年减少0.1%。养殖业发展空间缩小,但养殖水平提高使产量基本保持不变。海水养殖面积6674公顷,比上年减少1.5%,产量88006吨,增长1.5%;淡水养殖面积656公顷,产量2196吨,减少0.6%。
各类水产品产量如下:
2010年 比上年增长%
水产品总产量 261436吨 0.4
1.海水产品 259024吨 3.9
其中:鱼 类 97739吨 -7.5
甲壳类 57472吨 -3.9
头足类 14784吨 14.9
贝 类 75045吨 4.4
藻 类 1752吨 -66.6
2.淡水产品 2412吨 -0.7
其中:鱼 类 1966吨 -0.4
虾 蟹 248吨 6.0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大力开展标准农田建设、水库保安维护除险加固和河塘、河道修整治理工作。2010年全年水利资金总投入3.57亿元。除险加固水库4座;疏浚和整治河道56.0千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0公顷。本年灌溉面积为5860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为4560公顷。全县年末共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6.0万千瓦,渔业机械总动力14.86万千瓦。全年农村用电量8.5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减少5.6%;化肥施用量(折纯)3118吨,比上年增长4.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大力拓展发展空间,狠抓沿海产业带建设,以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为抓手,加快工业经济的产业转型升级,帮助企业推进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尽力减少国际金融危机对工业经济造成的严重影响。预计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88.16亿元,比上年增长26.4%。
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好转,我县的实体经济恢复强劲增长的态势。据全县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统计,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34.67亿元,比上年增长44.5%。从我县工业的主导产业来看,其中以阀门为主的通用设备制造业实现产值170.58亿元,比上年增长52.9%;以汽摩配为主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实现产值为137.23亿元,比上年增长51.7%,其它主要行业生产增幅上升也较为明显。
国有及500万上企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2010年 比上年增长%
水 泥 27.20万吨 12.2
供 电 量 295574万千瓦小时 15.5
饮 料 酒 80014千升 37.2
眼 镜 456.72万付 33.7
家 具 215.33万件 11.5
缝 纫 机 23.92万架 -29.3
塑 料 制 品 2.31万吨 7.2
金属切削机床 19765台 31.8
金属数控机床 12225台 44.0
铜 材 加 工 63195吨 19.5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上升明显。根据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考核,十一项效益指标综合得分242.5分,按同口径比较,比上年增加57.0分。从具体指标情况看,有十项指标好于上年,其中:总资产贡献率11.08%,提高1.88个百分点;资产保值增值率124.33%,提高13.85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9.94%,下降2.16个百分点;流动资金周转次数1.93次,上升0.18次;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4.9%,上升0.52个百分点;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92.24千元/人,提高20.64%;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99.10%,上升0.18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32.03%,上升20.55个百分点;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降低率19.45%,上升27.88个百分点;亏损率4.38%,下降3.15个百分点。仅工业产品销售率这一项指标比上年略差,2010年工业产品销售率96.17%,降低1.23个百分点。
建筑业得到稳定发展。全县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2.14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其中建筑工程产值9.17亿元,增长1.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0.47万平方米,完成房屋竣工面积4.52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强劲。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40954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2.0%。其中工业性投资298887万元,增长34.4%。全部限额上项目完成投资600866万元,增长44.9%,在全部限额上项目完成投资中,基础设施投资128325万元,增长21.0%;房地产开发投资为175077万元,增长111.1%。全部限额下投资140088万元,增长30.8%,其中城镇投资32980万元,增长251.0%,农村非农户投资34214万元,减少4.6%。
省市重点建设项目13项,完成投资135262万元,占总投资额的18.3%。新开工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计划总投资2.2亿元的玉环县第二人民医院,计划投资5378万元的电大教师进修学院迁建工程,76省道复线南延玉环楚门至大麦屿疏港公路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玉环大麦屿标准海塘及排涝工程、大麦屿港区查验配套设施工程、深浦隧道及接线工程基本完工;漩门三期围垦工程项目、台州港大麦屿港区多用途码头一期工程、玉环陈屿第二隧道及接线工程等10个重大项目进展顺利。
全年限额上投资新增固定资产256485万元,比上年下降9.2%。完成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新扩建公路11.9千米;新扩公路客货运站1个;新建独立公路隧道4处,共长1095米。
五、运输、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加快大麦屿港口的开发,编制客运区规划,建成投用直航旅检大厅及配套设施,引进 “中远之星”客滚轮,正式开通对台客滚轮运输定期航班,成功开辟大陆第三条、省内首条对台海上客运直航航线,进出港旅客突破2万人次,推动对台直航常态化。2010年末全社会汽车拥有量为55090辆,比上年增长19.6%,其中私人汽车为43670辆。拥有机动运输船235艘,其中客船9艘,载客量887客位;货船226艘,总吨位236040吨。客货运输量完成情况如下:
2010年 比上年增长%
货 运 量 2013万吨 9.5
公 路 970万吨 7.7
水 路 1043万吨 11.3
货物周转量 1214699万吨千米 18.6
公 路 98190万吨千米 12.1
水 路 1116509万吨千米 19.2
客 运 量 8238万人 3.1
公 路 8037万人 3.0
水 路 201万人 8.6
旅客周转量 138624万人千米 3.5
公 路 136767万人千米 2.9
水 路 1857万人千米 70.8
港口吞吐量 2259万吨 6.6
其中:大麦屿港2174万吨 13.8
集装箱 64万吨 45.5
全力加快建设进度,交通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绕城公路、纬一路东段工程、滨江大道漩门大坝段建成通车;陈屿第二隧道毛洞贯通,漩门三期大坝合龙;西青岭第二隧道、垟根隧道、76省道复线南延至大麦屿工程起动;乐清湾跨海大桥及接线工程上报国家发改委立项,温岭泽国至大麦屿港疏港公路工程完工可审查。年末公路通车里程为570千米。
邮电通讯业发展较快。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78568万元,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73046万元;邮政业务总量5522万元。至年末,全县程控电话交换机容量30.57万门,增长0.2%;固定电话用户22.04万户,减少6.3%,其中住宅电话用户11.44万户,增长3.2%。移动电话用户82.99万户,比上年增长22.6%。国际互联网用户10.91万户,增长19.3%,其中宽带用户10.16万户,增长19.9%。全县电话主线普及率达52.5线/百人。
旅游业稳步发展。以打造“中国休闲渔都”品牌为主线,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着力开展宣传促销,努力加快旅游资源整合及开发。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89.7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4%,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3.96亿元,增长17.4%。其中接待国内游客287.91万人次,增长12.4%,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3.6亿元,增长17.4%;接待入境游客18547人次,增长9.9%,旅游创汇522.71万美元,增长20.3%。积极推进对台海上直航旅游组客,成功组织51批共23920多人次赴台旅游。全县共有旅行社15家;旅游星级(涉外)宾馆7家。全年累计投入旅游开发建设资金3.52亿元,其中投入旅游景区开发资金9570万元,新建星级饭店投入资金2.56亿元。
六、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城乡市场繁荣活跃,商品销售增长较快。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6617万元,比上年增长19.5%。其中城镇零售额612475万元,增长19.6%;农村零售额144142万元,比上年增长19.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710971万元,比上年增长18.6%;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45646万元,增长36.4%。
商品交易市场和商业网点日益完善。2010年末全县拥有商品交易市场44个,其中消费品市场40个,生产资料市场4个。全年市场成交额27.09亿元。
对外经济贸易形势向好。全县出口产品交货总值198.21亿元,比上年增长26.3%。自营进出口总额29.5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9%,其中自营出口额27.3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0.2%,总量仍居全市首位。有进出口实绩企业993家,比上年增73家。全年新批“三资”企业2家,协议利用外资2190万美元,比上年减少45.8%,实际利用外资2271万美元,比上年减少44.0%。
七、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支规模扩大,财政实力有所增强。全年财政总收入401427万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82530万元,比上年增长10.2%;上交中央四税218897万元,比上年增长7.0%。地方财政预算支出220746万元,增长15.4%。
金融业务继续发展,信贷规模进一步扩大。年末,全县行社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2956042万元,比上年增加504859万元,增长20.6%。存款中,企业存款708692万元,比上年增加95428万元,增长11.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516294万元,增加253043万元,增长20.0%。行社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2876679万元,比上年增加357327万元,增长14.2%,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803813万元,比上年增加320905万元,增长21.7%;中长期贷款余额1049026万元,增加36143万元,增长3.5%。年底企业出口强势回升,贸易融资增加。外币存款余额3006068万元,比上年增长21.4%,贷款余额2957203万美元,同比增长14.3%。
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技开发能力显著增强。截止2010年末,全县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2865人,其中中级职称以上人员有4930人。当年全县科技投入达8.23亿元,其中科技研发经费投入4.34亿元。成功举办第五届玉环科技活动周。全县共有1400多家企业2000多人次与全国26所高校院所的130位专家教授开展面对面的项目洽谈和咨询。达成科技合作项目和意向项目共98项(含创新载体4项),合同金额达9820.2万元。全年新增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共10家,其中省级3家、市级7家。市级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认定2家,组建2家,新增县级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6家。全年我县累计专利申请量达1488件;新增专利授权1727件,其中实用新型617件,外观设计1023件,发明专利87件。发明专利授权数居全市1位。每万人专利授权量达35.5件。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县现有普通中学21所,中等职业学校8所,小学39所、幼儿园193所。设有浙江江南理工专科学院1个,浙江电大玉环学院1个。普通中学专任教师1481人,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279人,小学专任教师1545人。普通高中在校生5017人,比上年增加337人;普通初中在校生13372人,减少363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4073人,减少74人;小学在校生32611人,增加1846人。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初中毕业生升高中比例100%,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高考上线率83.3%,比上年提高5.0个百分点,重点率9.2%,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教育投入不断增加,教学条件继续改善。积极推进校舍维修改造工程,扎实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完成玉环教育信息网中心机房搬迁,全面升级玉环教育信息网CMS基础管理平台,中国基础教育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考资源网和101远程教育网等三项教育资源落户玉环教育信息网,实现了全县师生共享。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2010年共举办文化活动60场。全县有县越剧团一个,演职员42人,全年演出103场次,观众2000人次,足迹遍及周边县市的各个角落。县文化馆1个,组织各种文艺活动60次,举办训练班56次,培训2080人次;县公共图书馆1个,总藏书17.15万册(件),当年新购图书2.5万册;全年借阅图书23.5万人次,书刊文献外借18.0万册次。
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县有医院、卫生院11个,病床1203张,卫生技术人员2234人,其中:医生810人,注册护士808人。全面完成农村改厕工作,农村卫生条件得到一定改观。当年投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资金达2200万元,其中群众自筹资金1000万元。当年解决农村安全饮水人数3.8万人,年末累计达到40.7万人,安全饮水率达99%以上。新型合作医疗逐步推进。全县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213253人,21944人参加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84640人参加了少年儿童医疗保险。
体育事业取得辉煌成绩。成功承办中美男子篮球对抗赛、首届“玉环湖”龙舟邀请赛,举办县首届干部职工体能比赛、县第二届残疾人运动会和第十五个全民健身、全国第二个“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动。积极组队参加省首届体育大会台州市选拔赛和省首届体育大会比赛,并荣获市政府颁发的第十四届省运会贡献奖、省首届体育大会先进单位奖、集体贡献奖。在第十四届省运会中,我县获得17.7金11.5银14.5铜的好成绩。我县投入500多万元建成港北游泳池并投入使用。创建30个省级体育小康村、3个省级农村体育俱乐部、台州市农村体育示范性俱乐部。完成第三次全国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合格率在90%以上。实行免费国民体质检测,全年社会各界群众免费检测1540多人,为少体校开展运动康复治疗340多例。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对外开放进程,县体育中心共接待健身群众13万多人次,承办45场次群众体育比赛,培训游泳学员2136人次。
九、人口、社会保障和人民生活
2010年末全县总人口419552人,比上年末增加488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5695人,比上年末增加3133人。全年共出生5314人,出生率12.67‰,死亡2397人,死亡率5.7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95‰,比上年上升1.42‰。
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截止年底,据台州市政府计算,我县社会保险覆盖率为61.09%;养老保险覆盖率为43.10%,医疗保险覆盖率为98.60%,工伤保险覆盖率为71.22%。2010年,全县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2732人,新增参保20637人;共有67169人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新增参保9861人;共有33800人参加生育保险,新增参保2304人;共有221272参加工伤保险,新增参保35885人。全县共有2625人参加或参照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161元,比上年增加1969元,增长16.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930元,比上年增加4476元,增长15.7%。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5%,比上年增加1.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82%,比上年下降0.3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378,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276。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县拥有国有社会福利院1个,老人公寓床位230张、在院79人,儿童部床位50张、在院13人,寄养儿童3人;集体办农村敬老院11个,床位410张,收养201人;民办福利机构10个,床位1237张,收养1019人。定期补助优抚对象1006人;民政部门对农村医疗救助5049人次,其中资助参加合作医疗4703人次,对城镇居民医疗救助760人次。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407户,受保594人;农村居民最低保障家庭2663户,受保3889人,支付保障资金1076.65万元。在办福利工厂59个,安排残疾职工1557人。
十、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
全社会用电29.5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工业用电22.95亿千瓦时,增长15.8%;居民生活用电4.71亿千瓦时,增长14.2%。初步测算,每万元生产总值能耗0.570吨标准煤,比去年同期下降10.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0.5383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13.65%。
环境保护事业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县拥有工业废水治理设施230套,处理能力1.59万吨/日,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86%。工业废气治理设施126套,处理能力1300万标立方米/时,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99.5%。建有玉环县污水处理厂一座,设计处理能力6万吨/日,全年实际污水处理量869万吨。滨港工业城污水处理厂一期已进入试运行。漩门工业城污水预处理中心全部工程已经完成85%,主体工程已建设完毕。
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2010年检查企业2037家次,市挂牌督办案件1起。作出行政处罚130起,处罚金额503.9万。全年共征收排污费1008.17万元,排污申报家数923家。2010年来共获得全县7个地表水常规监测站位和8个饮用水源地监测数据4600多个,取得大气降水监测数据833个,噪声监测数据1954个。2010年,全县共有21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并通过审核验收通过,其中台州蓝德斯光学有限公司和浙江华氏钢业有限公司为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经初步核算,全年全县化学需氧量削减率为8.16%,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率为51.03%(不含华能电厂)。全县已建成公园3个,建成区面积320公顷,其中,公园绿地面积为160公顷。
—————————————————
注:①因发布时间较早,公报中部分数据采用预计数,引用数据时以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为准。②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