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环县统计局
关于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05年3月13日)
2004年,玉环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大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齐心协力,迎难而上,克服了中央宏观调控加强、水电供给严重紧缺和强台风灾害等诸多影响,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发展质量得到提升,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总体运行良好,全面完成预定的经济增长目标。预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6.92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47亿元,比上年下降4.1%;第二产业增加值82.71亿元,增长15.8%;第三产业增加值41.74亿元,增长17.1%。
市场物价上涨。主要工业品原料价格不稳,上涨幅度较大。消费品价格小幅上扬,为超越国家调控线,居民消费心态平稳。
劳动就业形势稳定。年末全县在岗职工人数24249人,比上年增长6.0%。年末全县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186人,登记失业率4.0%,比上年末略有下降。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升级较慢,经济结构不够合理,企业整体素质欠高;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科技含量偏低;土地、电力、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农渔业基础比较落后,产业化水平低,抗御自然灾害、市场风险能力脆弱;农村基础设施仍较落后;城乡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有进一步拉大趋势,还存在一定数量的生活保障线以下的贫困人口。
二、农业
受各级政府扶农政策的推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农林牧渔业生产基本保持稳定。以市场为导向,效益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基地、农业龙头企业有个新的发展。因14号强台风“云娜”侵袭,农渔业损失较大,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2.47亿元,比上年减少4.1%。
农业结构趋向优化,特色水果、花卉苗木等面积继续扩大,效益提高。当年开发荒山荒地2000亩,种植杨梅、梨等水果和甘薯等杂粮,成为农村增收新的渠道。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5505亩,比上年增长14.9%,扭转了1998年以来连续6年的下降局面。蔬菜播种面积64321亩,基本保持原有规模;瓜类、花卉等作物种植规模继续扩大,果用瓜10800亩,比上年增长18.3%,花卉苗木5182亩,增长了15.7%。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2004年 比上年增长%
粮 食 29196吨 34.9
棉 花 31吨 5.2
油菜籽 139吨 4.5
水 果 57629吨 9.8
#柑 桔 24459吨 7.5
文 旦 16180吨 26.8
蔬 菜 124589吨 -4.3
林业生产继续发展,绿化工作进一步加强。2004年全县造防护林面积3750亩,封山育林7.38万亩,零星植树5万株,幼林抚育0.3万亩,育苗面积300亩。森林覆盖率继续提高。
畜牧业遭受强台风袭击、禽流感影响,损失比较严重,养殖户生产积极性受挫,规模缩减。各类畜禽存栏数全面下降,除猪肉外,其他肉、禽、蛋产量均有一定程度下降。主要畜禽产品产量和年末牲畜存栏数如下:
2004年 比上年增长%
肉类总产量 6481吨 2.3
其中:猪肉 4085吨 7.2
禽肉 2178吨 -3.9
禽 蛋 产量 1780吨 -44.4
肥猪出栏数 4.55万头 -3.9
生猪存栏数 2.93万头 -7.0
牛 存 栏数 665头 -4.9
羊 存 栏数 0.70万只 -6.1
家禽存栏数 95.91万只 -4.8
渔业生产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渔民增收为目标,继续缩减渔船生产数,降低捕捞强度。实施优惠政策鼓励渔民转产转业,鼓励海岛渔民向集镇移居。全县共投入海洋捕捞生产船只1682艘,比上年再减少16.1%,海洋捕捞捕捞专业劳力9329人,比上年减少16.4%。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渔业的稳定。由于受海洋资源持续衰退、渔需品价格不断上涨、出海船只减少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县传统捕捞业继续下滑。全年海洋捕捞产量160139吨,比上年减少9.5%。养殖业受强台风影响,产量下降。海水养殖面积7555公顷,产量94403吨,比上年减少7.0%;淡水养殖面积922公顷,产量3767吨,减少7.2%。各类水产品产量如下:
2004年 比上年增长%
水产品总产量 258343吨 -8.2
1.海水产品 254542吨 -8.2
其中:鱼 类 82683吨 6.3
甲壳类 51101吨 -9.0
头足类 11055吨 -3.9
贝 类 84978吨 -7.8
藻 类 626吨 14.7
2.淡水产品 3801吨 -6.7
其中:鱼 类 2797吨 -6.7
河 蟹 432吨 -12.0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开展标准农田建设,大兴水利建设热潮,继续水库、河塘、河道修整治理工作。全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累计投工320万工日;完成土石方360万立方米;基本完成4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恢复或增加库容60万立方米;疏浚和整治河道48公里;改善灌溉面积3750亩;新修建基本农田10500亩。全县年末共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4万千瓦,其中渔业机械总动力18万千瓦。全年农村用电量48087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0.0%;化肥施用量(折纯)3275吨,比上年增长11.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围绕打造先进特色制造业基地这一目标,积极扶持优势产业和企业,通过推进科技进步,强化技改投入,实施名牌战略,加速推进工业集聚等措施,保持了较快增长态势。预计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75.93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增加值45.79亿元,比上年增长53.1%。
继续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全县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重工业产值155亿元,增长38.5%;轻工业产值41.38亿元,增长27.4%,重工业比例继续攀升;重点行业突出,全年实现的产值中,以阀门为主的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以汽摩配为主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继续起到了支柱作用,比重分别占了44.5%和30.6%,大大高于其他行业。国有及500万元以上企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2004年 比上年增长%
水 泥 5.2万吨 -16.1
供 电 量122884万千瓦 14.1
饮 料 酒 3898千升 -41.0
家 用 电冰箱 25964万台 -32.2
眼 镜 347.2万付 -8.6
家 具 66.25万件 224.1
泵 279.58万台 54.2
缝 纫 机 34.47万架 37.8
塑 料 制 品 1.22万吨 -25.4
日用精铝制品 1.31万吨 13.4
电 饭 锅 158万个 19.4
阀 门 10.33万吨 13.8
铜 材 加 工 58803吨 19.3
金属切削机床 14247台 11.8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总体保持稳定。根据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考核,十一项效益指标综合得分200.5分,按同口径比较,比上年增加1.6分。从具体指标情况看,五项指标好于上年水平,其中: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49.85千元/人,提高16.4%;资产保值增值率141.38%,提高12.8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5.74%,下降了2.8个百分点;亏损率5.02%,降低0.9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次数2.33次,加快0.03次。六项指标差于上年,其中: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89.7%,降低6.6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14.11%,降低1.0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率95.81%,降低0.9个百分点;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5.14%,降低0.5个百分点;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降低率13.28%,降低0.4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11.59%,略有降低。
建筑业保持发展。全县完成建筑业增加值67.76亿元,比上年增长6.2%。建筑施工面积36.77万平方米,完成房屋竣工面积32.65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37638万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工业性投资395697万元,增长18.0%。全部限额以上项目完成投资373734万元,比上年增长23.4%。在全部限额以上项目完成投资中,国家、省级重点项目投资170063万元,增长75.1%,基础设施投资197327万元,增长63.4%,园区建设项目投资49352万元,比上年下降26.9%。房地产开发投资42453万元,增长0.4%。全部限额以下投资163904万元,比上年下降13.5%。
国家、省和县重点建设已开工项目27项(包括前期准备),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共完成投资额174930万元,占总投资额的32.5%。泽坎线楚门段改建投入试用;玉坎河城市污水处理主体工程完工;华能玉环电厂土建工程已启动,漩门二期蓄谈围垦工程、漩门三期围垦工程、县垃圾处理中心、县社会福利中心等项目进展顺利。
民营投资力度加强,部分重点工程结束,当年投资效益明显体现,主要投资效益指标增幅显著。全年限额以上投资新增固定资产169910万元,比上年增长59.5%。完成投资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新建港口码头2个、增加年吞吐量30万吨;新建扩建公路69公里;扩建城市道路38公里,面积48.47万平方米;中学学生席位550个,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城市永久性桥梁4座;新增水泥生产能力2.3万吨/年,民用船舶5000综合吨/年,缝纫机1.2万架/年。
五、运输、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2004年末全社会拥有运输汽车16265辆,比上年增长34.0%,其中载客汽车8262辆,比上年增长39.1%,载货汽车8003辆,增长29.1%;拥有机动运输船150艘,其中客船12艘,客位2108位;货船138艘,吨位82262吨。客货运输量完成情况如下;
2004年 比上年增长%
货 运 量 872.89万吨 32.7
公 路 534.5万吨 31.8
水 路 338.39万吨 34.2
货物周转量 400243万吨公里 32.2
公 路 49271万吨公里 0.1
水 路 350972万吨公里 38.4
客 运 量 1697.78万人 15.6
公 路 1621.6万人 15.0
水 路 76.18万人 30.0
客运周转量 60125万人公里 -1.1
公 路 59035万人公里 12.0
水 路 1090万人公里 -34.9
港口吞吐量 490.25万吨 78.0
其中:大麦屿港404.02万吨 104.8
交通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泽坎线楚门清港段拓宽工程基本完工,76省道复线动工建设,文旦大道拓宽工程全面施工,环岛南、北路段建设继续推进,漩门湾大桥工程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启动大麦屿港5万吨级集装箱码头项目,跨海大桥项目纳入甬台温高速复线。基本完成县乡道改造,新增村道硬化80公里。
邮电通讯业快速发展。邮电业务总量107839万元,增长56.4%。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04904万元,增长59.7%;邮政业务总量2935万元,增长5.2%。至年末,程控电话交换机容量30.44万门;城乡电话用户数22万户,增长19.4%,其中小灵通6.37万户,增长17.7%;住宅电话用户10.14万户,增长8.1%;公用电话3.24万部,比上年增长1.1倍。移动电话用户32.75万户,比上年6.34万户,增长24.0%。国际互联网用户5.44万户,增长58.1%,其中注册用户3.61万户,增长48.0%。全县电话主线普及率达56户/百人。
旅游业事业蓬勃发展。全县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14.9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3.4%,实现旅游业总收入9.16亿元,增长73.8%。其中接待国内游客113.91万人次,增长73.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8.94亿元,增长73.6%;接待入境游客10039人次,增长58.2%,旅游创汇267.39万美元,增长90.0%。全县共有旅行社8家;旅游星级(涉外)宾馆9家。
六、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城乡市场繁荣活跃,商品销售增长较快。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1015万元,比上年增长16.8%。其中县城零售额141328万元,增长17.1%;县以下零售额79687万元,比上年增长16.4%。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零售额2419万元,比上年减少44.4%;集体经济零售额5897万元,增长2.1倍;私营经济44419万元,增长68.1%;个体经济126097万元,增长9.0%;股份制经济42183万元,增长3.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81481万元,比上年增长15.1%;餐饮业零售额39534万元,增长25.4%。
商品交易市场和商业网点日益健全。2004年末全县拥有商品交易市场59个,其中消费品市场56个,生产资料市场3个。全年市场成交额18.98亿元。
对外经济形势喜人。全县出口产品交易总值746667万元,比上年增长40.3%。自营进出口额6070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9.2%,其中自营出口额57490万美元,增长80.1%。新增自营进出口权企业160家,累计达501家,有进出口实绩企业295家。利用外资取得新的进展,全年新批“三资”企业19家,协议利用外资476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63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7.4%。外来投资已遍及四大洲的11个国家和地区。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支规模扩大,财政实力继续增强。全年财政总收入106148万元(新口径),比上年增长6.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2603万元,比上年增长16.4%;上交中央四税53545万元,减少1.3%。地方财政预算支出84818万元,增长15.7%。
金融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适时适度调控货币供应量,改善金融服务,确保控制通胀和经济发展两大目标的实现。2004年,我县各项金融业务继续发展,存贷款规模进一步扩大,资产质量总体趋好,盈利水平显著提高。至年末,全县行社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847973万元,比上年增加113789万元,增长15.6%。存款中,企业存款247488万元,比上年增加52193万元,增长26.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461208万元,增加63826万元,增长16.1%。行社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760716万元,比上年增加161506万元,增长27.0%,其中:短期贷款余额431457万元,比上年增加96463万元,增长24.3%;中长期贷款余额314867万元,增加67153万元,增长34.7%。外币存款203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了28.6%,贷款1543万美元,减少23.3%。全年现金收入862.41亿元,现金支出904.52亿元,净投放现金42.11亿元,比上年增长27.3%。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保险业务进一步扩大。至年末,在玉设立保险分支机构或办事处有10个,保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当年全县保险业务保费收入21160万元,其中财产险6987万元,比上年增长45.2%;人身险14173万元,增长38.2%。已决赔款支出8921万元,其中财产险7932万元,人身险989万元。
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科技队伍不断扩大。年末全县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5488人(含乡镇企业),其中中高级职称2413人。省级以上科技项目立项58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以上科技项目鉴定验收数14项。专利申请数464项,其中:发明42项,发明专利授权8项。全县有2个项目获市级科技成果奖。至2004年末,全县已有省高新技术企业19家,当年新增5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当年新增6家。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县现有普通中学24所,中等职业学校8所,小学50所、幼儿园200所。设有浙江江南理工专科学院1个,浙江电大玉环分校1个。普通中学专任教师1452人,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348人,小学专任教师1129。普通高中在校生7406人,比上年减少97人;普通初中在校生12223人,减少2454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5428人,减少262人;小学在校生27746人,增加10.3%。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初升高比例达94.1%,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高考上线率达90.0%,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教育投入增加,教学条件继续改善。普通中学当年新增校舍980平方米,职业学校新增实验、实习场所14400平方米,小学新增校舍580平方米。教育装备水平不断提高,至年末全县中小学拥有实验室17071平方米,语音室2439平方米,微机房5750平方米,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校数为普通中学19个,小学30个。配备计算机达3744台,比上学年新增477台。
文化事业稳定发展。全县共有电影放映队33个。县越剧团一个,演职员42个,全年演出167场次,观众501万人次。民间职业剧团9个,群众业余演出团8个。建立基层文化示范点112个。全年举办各种展览44个,组织各种文艺活动240次。县公共图书馆1个,总藏书11.77万册,全年借阅图书10.4万人次,书刊文献外借9.2万册次。
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县有卫生机构19个,病床943张,卫生技术人员1148人,其中,执业医师348人。农村改水改厕工作取得新进展,当年完成57个村改厕任务,累计完成107个村。农村卫生条件得到一定改观。
体育事业取得新的成绩。当年举办各种运动会6次,举办单项比赛9次。举办1000人以上全民健身活动2次。少体校1个,在校学生213人。在参加全国和省级各项比赛中,我县运动员共获得金牌21枚、银牌1枚、铜牌9枚。
九、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年环境污染治理完成投资总额1.41亿元。废水治理设施43套,处理能力0.89万吨/日,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2.8%。废气治理设施49套,处理能力23.07万标立方米/日,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8.1%。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66.8%。建成烟尘控制区1个,控制面积75.3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1个,总面积5.3平方公里。
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启动建设县垃圾处理中心、双港路垃圾中转站、坎门垃圾无害化处理等项目,启动港北污水联网工程,完成全县污水干管铺设16公里。
建有公园2个,面积36.2公顷。全县有园林绿地面积100.6公顷,公共绿地面积96.2公顷。
十、人口、社会保障和人民生活
2004年末全县总人口395048人,比上年末增加2274人,其中非农人口178257人,比上年末增加2392人。全年共出生5130人,出生率13.0‰,死亡2294人,死亡率5.8‰,人口自然增长率7.2‰,比上年上升1.4‰。
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年末全县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企事业单位3430家,人数7.47万人,支付离退休费6965万元,发放率达100%;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2101人,比上年新增1511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8091人,比上年新增3853人。全县共有633家企事业28250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其中在职职工21834人,离退休职工6416名。共收缴医疗保险基金4633万元,其中:收缴基本医疗保险基金3900万元。共支付医疗保险待遇2926元。农村养老保险累计参保人数108357人,失土农民参保人数2521人。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全年职工工资总额556434万元,职工平均工资20255元,比上年增加2355元,增长11.6%;在岗职工工资总额542800万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2519元,比上年增加2270元,增长11.2%。农渔民人均所得8016元,比上年增加791元,增长10.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919元,比上年增长18.3%。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县拥有国有社会福利院1个,床位50张,在院47人;集体办农村敬老院11个,床位306张,收养243人;民办福利机构7个,床位440张,收养318人。定期补助765人;临时救济237人次。享受伤残抚恤金53人,定期抚恤金39人,优待总金额达322万元。实行最低生活水平保障制度,城镇受保795人,农村受保4378人,支付保障资金675万元。开办福利工厂77个,安排残疾职工1718人。
—————————————————
注:①公报中部分数据采用预计书,与年报实绩数可能有出入。②国内生产总值及各行业增加值总量指标按现行价,增长幅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