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环”县名之由来,凡有四说:一为地理说,即《太平寰宇记》所谓“周五百余里,上有流水,洁白如玉,因以为名”;一为遗环说,即嘉靖《太平县志》所谓“宋高宗南渡,遗玉环于此,故名”;一为避讳说,即永乐《乐清县志》所谓“避钱王讳,改今名”。另有贵妃说,以唐玄宗时杨贵妃原名玉环,附会入诗者。诗文本身有“附会”字样,不足为据。金新寿同志所撰《“玉环”的由来》一文(载《玉环修志通讯》1987年第1期),排比四说,就方志所录诗文、注释考较分析,首许地理说,确有见地。然而,其间仍有可以商榷之处。
盖玉环周围诸山,并无“上有流水”之记载或遗迹。仅西青山白龙潭一处旧有飞瀑,其源有水,其下有溪。此种景象,乐清、温岭诸邻县比比皆是,玉环最为少见,何反以为特点,此可疑者一。世上流水,如见色异,无不形之于名,如黄河、黑水,红海等等,既曰“洁白如玉”,则其乃清水,抑或乳白色之水?其意不明。如指清水,则何处清水非“洁白如玉”者!如谓乳白色而似玉,则其水混浊,更无足道。且此说仅见于《太平寰宇记》,他书皆因陈相袭。温州府志増补“状如玉环,形势回旋”更不知指何而言。或曰:西青山水入玉环城河,确有回旋之状。然玉环建城于清雍正年间,玉环之名则宋一代已存,在未建城前,何来状如玉环之水?此可疑者二。二疑不辟,地理说似难确立。
兹将“玉环”之各种名称见诸古籍者,依记载先后排列如下:
(一)“地肺山者,王演《山记》谓之木榴山,一名地肺山。”
——谢灵运《游名山记》
(按:谢灵运(385~433),南梁时人,曾任永嘉太守,游迹遍于浙东南。原书不存,《谢康乐文集》录入“补遗”卷。)
(二)“地肺山在乐城县东大海中,去岸百余里。”
“乐成县木履山,东带采海门。”
——郑缉之《永嘉郡记》
(按:郑缉之生卒年月不详,为刘宋(420~479)时人。原书不存,佚文散见于《初学记》、《太平御览》等古籍,清孙诒让辑录成帙,并加考注。上述二条项下有如下按语:“按:城,宋约《宋书·州郡志》作成。此书与《唐书·地理志》同说。” “今乐清无木履山,盖即木榴山。履、榴一声之转。”)
(三)“及反木榴”
——陶弘景《周氏冥通记》
(按:陶弘景(452或456~536),南齐时人。周氏为陶弘景弟子周子良,所谓“冥通”,乃梦中与鬼神交往,内容荒诞不经,实为神异小说者流。但周氏十岁即居永嘉,后随陶弘景“东游海岳”,第一卷即有到过木榴之说明,书中杂见乐清、临海等处地名,并有大雷山(在今芳杜乡境内)遇仙的记载。就地名而言,似为可信。)
(四)“第七十一福地玉瑠山,在乐城县。”
——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
(按:杜光庭为唐末懿宗、僖宗时(860~888)括苍人,曾在天台山学道。王建据蜀(908~918)后,杜入蜀,卒于四川青城山。卒年约在933年。)
(五)“玉环山,一名木陋屿,又名地肺山,山在海中,周回五百余里,去郡二百里。上有流水,洁白如玉,因以为名。”
——乐史《太平寰宇记》
(按:乐史为宋初江西人,《太平寰宇记》著于976~983年间。此条入于永嘉郡瑞安县项内,与事实不符,当为传闻讹误。)
其他另有王演《山记》、顾野王《舆地志》、《登真隐诀》等书均有“地肺山”、“木榴山”、“木榴屿”等记载,以未见原书,姑不录。各有关方志,大都转引以上各书,属二手材料,亦不录。
就以上记载,玉环在唐代以前,除有地肺山之别称外,南北朝时,或作“木履”,或作“木榴”、或作“木溜”,诸名并见。唐末始有“玉瑠”之称,宋初则初见“玉环”其名,《太平寰宇记》据古说而注明“一名木陋屿”。
清末孙诒让氏精于训沽之学,据其考证,履、榴犹为“一声之转,则“榴”、“溜”、“陋”、“瑠”纯属同音通假无疑。
问题在于“木榴”何以而成“玉瑠”。清代道光年间台人戚学标(戚氏曾任太平知县,主纂《太平县志》,水平为台州地区方志之冠)所著《风雅遗闻》中,曾就此论说:“温属玉环,传是帝遗环处,不知玉环本名木榴屿,杜光庭《洞天福地记》:玉榴山在乐城。乐城即乐清也。疑或玉瑠(洪按:戚氏所见版本有异,故存此疑)讹木榴,又以瑠字近环,改玉环。”其瞩目之处,亦在音变。惜乎所见不全,错以为“木榴”为“玉瑠”之讹,而不知“玉瑠”之名,远远后于“木瑠”。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末,附有《六书音均表》,“木”、“玉”两字同属古十七部谐音表之第三部。浙东南现行方言犹存古音遗韵,以方言读之,“木”、“玉”亦为同韵。因而“木榴”与“玉榴”之间,无所谓何者讹误,两字同音通转,文字渐趋雅化,“木榴”于是乎演变而为“玉瑠”。
至于“玉瑠”易名为“玉环”,则不当先于杜光庭《洞天福地记》,也不当迟于乐史《太平寰宇记》成书之后。杜光庭是吴越国王钱镠同时代人,但钱镠称王已在杜氏入蜀之后。依避讳例,“玉瑠”之“瑠”与钱王名同音,应当避讳,改易他字,易名为“玉环”正顺理成章。然杜氏在蜀未必知悉,也无需忌讳,沿用“玉瑠”旧名,也合乎清理。宋初,“玉环”已为既定之名,乐史以“玉环”载入《太平寰宇记》乃势所必然。《太平寰宇记》博收全国山川地理,乐史未必一一亲历,摭拾传闻而有讹误,在所难免。不仅有关玉环归属、方位之误显而易见,且所谓“上有流水,洁白如玉,因以为名”之说,未始不杂因名设想,臆测附会之成分。然却费尽了后人摸索之苦心。
玉环易今名之后,仍有袭用“木榴”、“地肺”等旧称者,如北宋林干自号“木榴子”,此犹若绍兴袭称会稽,温州至今仍曰鹿城,杭州沿用武林、钱塘者,应不足为奇了。
因此,“玉环”名称之由来,我以为先是由“木榴”音变雅化为“玉瑠”,后乃避钱镠讳而改今名。孤陋寡闻,难免以偏盖全,尚请金新寿同志及邑中贤达有以教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