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山寺话古
2013-09-29 10:54   信息来源:市委党史研究室   访问次数:

  闻名我县的福山寺,遗址在今陈屿区福山乡福杨村。该地山岭逶迤,岗峦起伏,东有岗头尾山,南有烟墩山,西有馒头山,北有狮头山,四面群山环抱,中央比较平坦,境内多溪涧,景观极为美好。据民间传说,古代福山寺建筑雄伟,殿宇数进。寺前古柏森森,青翠蓊郁,林荫夹道,十分古朴幽静。数年前群众挖沟渠,发现一米多深处原来寺院之墙基,地平砖排列密集齐整,确非一般小寺院建筑可比。群众还说多年前基建清理荒地废墟时,发现古寺零落的檐角兽头,塑雕十分精美。现在福山杨家村还留存着古代传下来的三尊释迦牟尼等佛祖金身。金身正坐在莲花台上,约有八十公分高度,塑工精巧,神态慈祥,气度非凡。亦非一般小佛寺所能有。在杨家村还有残留着古寺院的石磉子十来个,直径约五十至九十公分不等,上圆下方,厚度三十至四十公分,磉子上还刻有花纹。这也证明当年古寺规模之雄伟富丽。 
  
福山寺,原名福生寺或福生院,旧属乐清县的南乡九都管辖。据明代永乐乐清县志第二册记载:“福生院去县东二百五十里,在玉环乡南社,石晋(即后晋)天福三年(938)建,宋治平赐额。国朝洪武二十年徒海岛居民,其院遂废”。又载:“福岩院去县东二百五十里,在玉环乡南社,石晋天福元年(936)僧志新建,宋祥符赐额。国朝洪武二十年(1387)徒海岛居民,其院遂废”。从这两则地质资料我们可知:一、当时玉环隶属于乐清县,被称为玉环乡,而福山地又是属于玉环乡南社;二、玉环乡南社在石晋时有福岩院和福生院两座寺院,先后建成于天福元年和三年。福岩院是由一个名叫志新的和尚建造的;三、福生院和福岩院,都废于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被废的原因是:因倭寇扰边,朝廷命信国公汤和径略沿海要地,于漩江之北玉环乡楚门老岸筑城设所,而徒港南玉环山之民于内地,江南随废弃,福生院、福岩院亦不得幸免。另据民间传说,则是:当时一些恶和尚借有利的自然条件据寺院为寨,进行海盗抢劫行径,在岗峰之上设烟墩为瞭望台,窥视海面商船通往情况,放烟火与古城外叶之烟墩打“招呼”,以便一致行动,为害甚巨。故于明洪武二十年间,寺院被官府所废。前说符合历史事实,后说也不无缘由,当可以互为参充。 
  
福生院被废弃后,由于年岁悠远,世事沧桑,溪水泥沙长年累月不断冲积,原寺院旧址逐渐被沉没,泥沙厚积,而后被开垦成田。至光绪五年,重建福生院于杨家后山坡上,为一排五间平屋建筑,其规模当然不能和往日相比。文革期间,该院又遭破坏。由于群众藏匿,三尊释迦牟尼佛等佛祖金身和一块“大雄宝殿”匾额得以仍保存着。直至一九八二年,当地群众又复建了福生院三间平屋庙堂,摆设着释迦牟尼佛祖等三尊金身,供善男信女们崇奉膜拜。其他则无人问津了。 
  
目今,福山群众,每当观瞻释迦牟尼佛祖等金身和福生院古寺遗磉的时候,每当闲聊有关古寺院民间传说的时候,或者每当丰年佳节举行社戏活动的时候,都无不流露出虔诚的怀古之情,兴发纯朴的兴毁迁变之叹。特别是休闲老人,无不企网有一座古朴幽静的寺院,以为他们的“老人之家”,供作修身养性、说今道古、颐养天年的乐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