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潘俊士
2013-09-29 20:15   信息来源:市委党史研究室   访问次数:

  潘俊士先生,原名潘秀,字士能,自号仙游子。1889年1月生于环山西门书香门庭潘世佐家。至1974年8月去世,在世八十五年。俊士先生天资聪颖,性格清朗,喜好整洁,讲究卫生。他生有两男两女,两男均早于他离故;长女嫁宁海,次女嫁绍兴后定居玉环。解放初又领得一男,为养孙。 
   纵观俊士先生平生,一度从事教育,后半生改行行医,以自己的医术解除百姓病痛,拯救过许多垂危的生命誉满全县。现在追述他的一生,意在从他的经历中,回顾一位老知识分子不平坦的一生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并给今天的青年一代以启迪。 

  时势艰难,从教失业 

  清末民初,社会动荡,许多事情的发生往往不随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俊士先生生在那种时代,显然不可避免地烙上时代的印记。他八岁入私塾,从《三字经》开始,至十九岁学完《四书》、《五经》止,接受了十一年旧文化的教育。科举制度废止后,为维持生计他走上收徒执教私塾的道路。21岁时与外马陈氏完婚。随后到渔岙学堂教书育人。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社会文化风气发生了变化,旧文化的知识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他于25岁时,到温州师范讲习所学习一年,接收新的知识。毕业回家后,因找不到可从事的职业,只好到芦岙,向秀才江德斋中医师学习医术。时过半年,他得到杭州私立中医专修学校招生的消息,遂于1915年6月考入杭州中医专修学校,接收正规医学的熏陶。 
   1917年6月潘俊士毕业回家。开始时他对自己治病的能力尚无信心,又因后蛟小学需人,即于7月赴后蛟小学任校长兼教员,继续他的教学生涯,历时六年。民国十二年(1923年)在他34岁的时候,玉环发生灾荒,百姓食不饱腹,更无钱送子女上学读书,后蛟小学只好停办,俊士先生再度失业回家。 

  弃教从医,名传城乡 

  虽然俊士先生在教私塾时就有学习医术的业余爱好,且在失业时拜过老中医为师,又经过杭州私立中医专修学校培养。但那时他还没有树立从医的思想,而将从事教育放到第一位。当时学校因荒年停办,从事教育的思想受到现实无情的打击,他才重新认识社会和职业,最后决定弃教从医,以解除百姓疾苦为己任。 
   决定从医后,他再到楚门,拜年逾古稀的县立第二小学校长叶佩璈老中医为师,悉心学习临证医术,熟读《临证指南》,重新温习《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温病条辩》、《叶天士女科》等书,由于老中医是的热心指导,医心大悟,长进不少,成为也老贡生的得意门生。 
   1924年,俊士先生35岁,才到西青街陈健康药店坐堂行医,开始他后半生的生涯。现在我们已无法计算他解除过多少患者的病痛,也不知他救过多少垂危的生命。但在解放前,他在医治妇科疾病和温病方面已有建树,比如有一次一妇人断经,虽经多方医治,总无效果。后找俊士先生医治,他也用传统的温经汤方剂,但根据患妇症状,倍用吴茱萸组方,患妇服后,不久即获健康。特别是1937年10月,玉环县国民党党务特派员苏兆麟患温病,多处求医无效,后经俊士先生治疗,方获痊愈,遂使俊士先生在玉环出了大名。 

  涉入政治,几度失意 

  继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中国革命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1926年10月,西溪林醒民潜回玉环,秘密发展国民党员,组织国民党玉环县党部筹备委员会。当时玉环还没有进步的社会团体和群众组织,国民党的到来,无疑给玉环革命带来了一星希望。俊士先生,在朋友季介吾和江步岳的介绍下,积极加入国民党组织,参加党务活动。但不久即林醒民潜往杭州,玉环国民党筹委会遭到省特派员张淼的“清党”,组织活动趋于停滞。 
   1937年10月,国民党玉环县书记苏兆麟,为报答潘俊士的治愈温病重症。就委任他为直属区分部书记,时值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出于抗日救国,这年底,俊士先生送次子潘徽宏去平阳,参加我党举办的“闽浙边区抗日救亡干部学校。” 
   1938年8月,主张抗日的共产党员董仲升被选为环山镇镇长,潘俊士被选为副镇长。但由于董仲升被国民党顽固分子迫害,就职四个月即告辞职,潘俊士也因受牵连而北撤职。 

  身开文具店,志在救危病 

  1939年2月,潘俊士被国民党政府撤职后,无心从医,于是从楚门招几名青年,在西门自加创建一商店,称“文具服务社”,专卖各种文具、笔墨、纸张、小学课本及杂志。但由于他的医术已有些名气,前往文具店求医的仍络绎不绝。 
   1940年9月,楚门栈台、坎门钓艚一带霍乱流行,死亡相继。为解除患者疾苦,救人危命,俊士先生义无反顾地到坎门行医。不久,被县长以定邦委任为县救济院施医所主任。 
   在1942年3月,俊士先生由楚门陈愚亭先生介绍,加入玉环县中医师工会,并任常务理事3年。期间,他曾被推选为县参议员。 

  坐堂行医,岐黄日精 

  自1945年1月日军从黄门登陆后,玉环形势很紧张。当时西青街王永和药店坐堂医师避乱回家,药店没有医师,生意更加难做,于是请俊士先生前去应诊行医,直至解放后。 
   俊士先生自三十五岁开始坐堂行医,至1945年五十六岁,已积累了二十余年的临床经验,医疗技术不断提高。1946年玉环霍乱大流行,蔓延迅速,死得很多,城南一地即死300余人,一时棺材售罄,民心惶惶。县政府紧急设立施医所,再次聘请潘俊士为主任,另请医师十五名,逐日施治,功效卓越。由于治疗得力,疾病蔓延势头渐被控制,惶惶民心始归平静。 
   因医疗记录不完善,有关俊士先生救人危命的材料,现在已无从查找,但散传与民间的一些旧闻尤能说明他的医技之高。比如西溪以病人患肠伤寒(温病之一),一时没有找医师治疗,延误至后期,出现了肠出血等垂危症状,才找俊士先生。他会诊后,认为还有治好的一丝可能,即以犀角地黄汤加减入治。不久患者获得痊愈,以后向人们大作宣传。又如一则轶闻,一次他晚上在朋友家打麻将,有一鲜迭产妇家属深夜来要求会诊。俊士先生从城里坐轿到鲜迭,已是次日凌晨。由于晚上打麻将过度用脑,再加上山路颠簸,他已很疲劳,所以在把脉时打了瞌睡,却被婴儿哭声惊醒,约已过了一刻时辰。产妇经诊断,患的产后严重血症病。俊士先生即用生化汤对症加减进行治疗,一剂已有效果,三剂即告痊愈。于是鲜迭乡人传言;“俊士先生把脉非常仔细,用药得神仙一样。” 

  创建诊所,屡获奖励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他看到了希望,逐步摆脱了蒙在心头的一层阴影。特别是十月份,他以一位知名中医师的身份,出席了玉环县首届卫生工作者协会成立大会,认真听取了中央的一些政策,深受鼓舞。会后,他不顾自己年老体弱,积极联络几位中医师,带头组建环山联合诊所。 
   1952年11月1日,环山联合诊所成立,俊士先生被推选为主任。随后,环山联合诊所不断扩大,逐步发展成拥有环海、青马、沙鳝、芦浦等五个分所的联合体。联合诊所以医带药,给患者看病治病带来了方便,为解决玉环人民缺医少药的面貌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由于玉环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兼中医师陈愚亭先生的推荐,俊士先生与1958年4月(六十九岁的时候)调入县人民医院任中医师,直至去世。 
   自1952年组建联合诊所至文化大革命前的十余年里,俊士先生振作精神,积极投身人民的卫生事业。他经常下乡巡回医疗,给偏僻的乡村送医送药。因他工作积极,声誉较高,所以先后被选为县卫生协会副主任兼区卫生协会主任,第一、二、三届玉环县人大代表,第四届温岭县人大代表,先后十余次获得地、县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奖励。 
   特别是1960年6月间,俊士先生感染肠炎,又因年老体弱,不能行走,在每日仅吃二分稀粥的情况下,还坚持为身患重病的患者处方治病,充分表达了一位老知识分子晚年“献身祖国,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努力”,以“报谢党再造之洪恩”的内心思想。 

  总结经验,奉献无私 

  在解放前,国民党政府崇洋媚外,对祖国传统的中医药很轻视,曾提出废止中医中药的议案。自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央人民政府对我国中医药工作十分重视,先后发布了“发扬祖国医药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等等指示,使新中国的中医药工作者深受鼓舞。 
   潘俊士先生在1954年8月和1959年2月,先后二次出席温州专区中医代表会议,并获得大会打奖励,深有感触。为贯彻党的中医政策,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他先后带了十余名徒弟。虽然一些学徒后来改行从事其他职业,但坚持中医工作的阮护全、刘清顺以及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私带的黄道信等医师,都各有建树,现在玉环享有一定的声誉。这无疑与俊士先生当年言传身教,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的情况,是分不开的。 
   俊士先生治病以温病和妇科为擅长。他在临诊时,态度认真,待人和气,通过望闻问切,即可知病情轻重缓急,且对疾病发展和预后有独到见解,如一次他看过陈愚亭先生自处的方剂后,即知其服后将发生高血压,不久果然应验。又如一次,龙岩某妇产后出血过多,经许多医生治疗了三个月还不见好转,被当时西医诊断为贫血型败血症。患妇通过龙岩亲戚介绍,来找俊士先生诊治。他以中医学说,认为是血不遁经所致。因患者路途较快,来往不便,他即开了二张处方,前方五帖,后方十五帖。患妇依他的吩咐服药后,很快恢复健康。一个月后,其家属特意到俊士先生家表示感谢。 
   在六十年代初期,他将自己长期积累的一些经验方剂无私地贡献出来。如用“复方丹皮苡米仁汤”治疗骼窝脓肿;“金铃子散加减”治疗肠套叠;“仙方活命饮加减”治疗阑尾炎;“归脾汤和人参养荣汤”治疗产妇败血症等等,均为临床独有创建的经验方剂,屡用屡效,深受病家赞誉。 
   鉴于他的高明医术,1963年,他被浙江省卫生厅列入省级名老中医师名单。 

  晚逢国乱,黯淡离世 

  俗话说:“国泰民安”。国家动乱,人民就无法安居乐业。由于发生了文化大革命,俊士先生的晚年深受磨难。和其它曾在解放前参加过国民党的老人一样,他被戴上“历史反革命”的帽子。当时俊士先生年上八十,老病体弱,且患有严重的痔疮和脱肛病,但也不得不去接受学习班的审查批斗,参加医院的勤杂与洗瓶工作。每月只领二十元的生活费,处境非常艰难。 
   但作为一名老中医,他仍坚持为上门求医的患者看病处方。在病重后期,还躺在藤椅上为患者看病,自己无法处方,就由一名学徒抄写,直至最后。 
   1974年8月13日,潘俊士先生终于走完他八十五个春秋的曲折旅程,离开人世,出殡那日,城关父老纷纷参加送丧行列,人数之多,为当时所罕见。这充分反映群众对这位老中医的爱戴之情。这种荣誉是建立在人们心里的,是永远磨灭不了的!

(来源:玉环史志通讯 1992 1-2合刊)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