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环人烟史概述
2013-09-29 21:58   信息来源:市委党史研究室   访问次数:

  据城关三合潭诸村多次出土的文物表明,新石器晚期良渚文化时期(距今4000多年),今县境已有人类居住、活动。商周(包括春秋、战国)时期亦然,并有进一步发展,活动范围扩至今垟青一带。按《山海经》记载,当属外越人,春秋、战国称于越人,秦汉称东越人。 
  
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闽越国围攻东瓯国,武帝遣兵救之,东欧王摇奉命举国徙庐江郡(今安徽省地),其地人烟乃虚。今县境亦然。后闽越人渐次散入居住,人烟复起。元封元年,(前110年),东越王馀善反汉败,闽越国被除,东越人复全部被迁去江淮(今江苏省地),旧东欧地遂又成荒墟,今县境复墟。 
  
又陈屿镇南山村出图文物表明,东汉末(约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前后),复有人来居今县境玉环本岛。 
  
三国时(220~280),方士葛玄(清避康熙帝讳,作元),曾在大雷山筑室炼丹。 
  
东晋(317~420)北方动乱,豪门士族纷纷挈携宗族、乡里、部曲南迁。临海太守郗司空(名愔,约310~380年间人)乃先立别墅于今县境港南玉环岛,当时称木榴岛,亦称地肺山,随后居人数百家(今城关垟青村和环城乡小岙村,均有晋代文物出土,可谓印证)。至隆安五年(401)因孙恩起义失败,其部将孙安捣毁郗司空庄园(即别墅),今县境人烟乃再废。 
  
之后为今县境第二次历史空白,直至唐中期,约400余年,基本不见常居黎庶。唯南朝刘宋永嘉(今温州)太守谢灵运、颜延之,先后曾来此浏览。萧梁方士陶弘景曾居木榴山(亦称地肺山)修道炼丹,并携弟子周子良东游海岳,游屐及于大雷山。隋开皇十年(590)会稽高智慧举义兵败,自海上至永嘉,上柱国内史、招讨大将军杨素蹑从之,再败智慧,擒数千人,战场宜于今县境当时之海面,并当有军伍札岛上。 
  
唐朝(618907),年月无考,无名氏于伏虎山(今芳杜乡垟根村溪沿)悬崖峭壁间凿跌坐大佛3座,左阙左耳,中阙鼻,右阙右耳,名谓石佛阙,开成二年(837),今县境青马乡西青岙一带(明永乐《乐清县志》称“玉环乡南社铁场”)建南保安员(宋改名普济院)。会昌二年(日本国仁明承和九年,842)八月二十九日,日本学问僧惠运浮海抵达大唐陆岸温州乐成县玉留镇(当即今县境)府头前。咸通间(860873),僧启爽于大竹冈西岙(今田马乡西岙村)刘氏宅建灵山寺。又1978年芦浦分水山麓出土有唐“开元通宝”铜币一大坛,约数十斤。据此可知,唐中晚期已复有好些人重新落居今县境。并有玉留镇行政建置。 
  
唐末、五代及北宋初,中原多故,尤其闽地战乱不休,闽南及各地官民为避战祸来居浙南沿海地方者甚多,今县境亦不少。据有关宗谱资料,仅港北,期间先后来居者,已知便由:孔、林、戴、张、邵、郭、赵等氏。港南因明清时墟弃三百余年,人烟流散莫返,无宗谱可考,惟《介庵集·陈云松墓志铭》有载,其陈氏祖乃于五季时自闽之长溪迁来居玉环东柽(当即今沙鳝乡之东青)。由此,亦足见一斑。又明永乐《乐清县志》载,玉环乡南社有灵峰院、谷顺院、福严院、福生院等佛寺院,均建于五代天福年间,足见其时港南人烟诚亦不少。近年城关镇东门村矮山头、环城乡小岙村出土有唐代文物,福山乡出土有五代文物,显为又一印证。 
  
北宋初玉环岛上置有密鹦盐场(在今环城乡蜜杏村后蛟村一带),为浙江省四盐场之一,声名过于永嘉盐场,先隶温州天富南北监,咸平三年(1000)改为独立天富北监,可见其发展迅速。《钱溪赵氏宗谱》载,当时温州等地有常年来玉“生理”船只,人称“玉环舡”,又可见当时玉环商贸之隆盛。由此亦足见玉环岛上人烟之繁多。至南宋乾道初,北监至有市肆千余家。再说港北,北宋间,兰田、石龟、灵山等地已出现筑坝拦水,围海造田等水利农田建设。治平二年(1065)兰田(今田马乡田岙村)出了个榜眼,官至侍郎、秘书给事黄门。至南宋,竹冈、兰田、枫林、垟根、钱岙、金钿一带人烟已相当繁密,灵山寺及竹冈一带已成文化中心。灵山寺前有三板桥、十八踏、九株樟、七枝塔、倒鼻山塔等景物建设,香火相当旺盛。《钱溪赵氏宗谱》有一则不经意记载:“一日过池头,见众妇女嘻嘻笑笑,接踵偕行,称往灵山寺拜佛。细窥其中,半师乡里少年佳人”。由是,足见当时灵山寺之盛况。其左近东岙戴氏则出了一进士,官至户部尚书、太子少师,并建有皆山书院,大理学家朱熹曾来此拜访。其隔山,东南枫林已建成以盐场(人称“枫林”下场),北边徐都、芳杜一带则有赵氏所建长乐亭、樊轩、静轩等文化景观。金钿则为楚门港(即今称之漩门港)南北(金钿上里、金钿下里)之交通枢纽,已知建有金钿庙。楚门成了军事要塞和总督府演兵练武之场所。稍晚,芳杜、樊塘一带又出了两进士,并筑成樊塘、彭岙墩塘;枫林筑成石壁塘。同时,许多氏姓因衍成大族而普遍肇始修纂宗谱。总之,至南宋,今县境港南港北(当时称南、北社),人烟均已相当繁盛,经济、文化相当发展。 
   
嗣后,港北一直持续发展,直至清顺治十八年(1661)。而港南则遭受了两次重大变故挫折。特别第二次,竟使历史再次中断340余年。第一次为南宋乾道二年(1166),秋风之夜,玉环岛上狂风骤雨并海溢。溺死者数万,天富北监千余家市肆皆空。至四十年后,开禧二年(1206),濮阳(今河南)李宽,才奉命知监事,来此恢复天富北监(盐场当由民众恢复在先),于高燥地方,立栋宇坊巷,闾伍麟次,使监市重建如旧。据出土文物推知,其时监市、商埠当已转移至今沙鳝乡沙岙村、东青村一带。当时称“青岙”。此后经元及明初,200余年,这一带便得到了充分发展(有大量南宋至元朝的多种铜钱出土为证),人烟高度密集(有出土36口水井为证),工商行旅各业高度集中(有出土大量盆、碗、瓮、壶、壁雕、药春、水磨、铜镜等为证),文化高度发达(除以上诸出土文物外,还有厅志所载附近许多寺庙、烽堠基址可以为证)。故南宋末,益王、广王等一行人自临安出逃永嘉,竟能潜居青岙月余。据陈高《重建灵山寿星寺记》,元末,玉环各岙有人烟数千家,有著名佛寺宫八处。明洪武十四年(1381)编造黄册,玉环乡北社有三哥都三十三个图,每图110户,计有3630户,约16500人左右;南社有二个都,图、户数无考。然至明洪武二十年(1387),为避倭寇扰边及防止方国珍式人物再生,朝廷命信国公汤和视察沿海,徙海岛居民于内地,今县境港南玉环岛遂被遣弃。据《两浙海防类考续编》,汤和曾于漩门南岸勒石历禁:“居者死,耕者断足”。可见当时岛民被强行迁徙,情状当十分凄惨。这便是自南宋后港南玉环岛人烟史的第二次变故和挫折。沙岙一带出土文物明显呈现了这一历史实迹:显然这都是强行迁徙的痕迹。明嘉清二十四年(1545)大水,楚门千户所一带堤塘田亩被冲毁,军民从此上岛冒禁耕种。至万历间,仅太平民人垦种的田地就有6000余亩。并搭盖有季节性临时居住茅棚53座。又福建渔船常来周围捕鱼,有时亦临时搭寮居住。清初则郑成功水师、军旅常活动、驻扎于此。 
  
再说港北,自宋经元、明及清初,社会一直较稳定。元末明初,虽内地烽烟再次大起,而今县境为方国珍义军所割据地内,仍较安定,各地避乱者仍有一些来此暂居。亦正于其时,港北海涂被大规模围垦拓展,先后围成二十余条塘坝,耕地面积迅速扩大。由此,人烟日众可想而知。明永乐五年编《云松巢集·二·送天衢首座还故山》诗注云:“凤凰山元时为航商所集”。可见与港南青岙一带北监监市发展、繁荣同时,港北凤凰山即金钿山(今龙岩乡马头山)一带与之相呼应,亦已发展成一商贸兴盛的港埠,其人烟亦当与港南相匹。又明洪武二十年港南被遣弃,居民被强行内迁,其无所投靠就近止于港北者定为不少(如小筠冈李氏即是)。且楚门老岸已筑城设所,安全得有保障,其后人烟发展必当更快。 
  
清顺治十八年(1661),因郑成功抗清屡攻沿海民众多接济之,清廷命尚书苏纳海撤边海三十里地居民而虚之,楚门港以北玉环乡地遂亦遭遗弃。迁遣之日,一旦命下,室庐一空,榱题画栋,尽付一炬,转眼间井里丘墟,瓦砾荆榛,黎民四散流亡他乡,死生莫知。从此,今县境全境民烟乃复绝。次年郑成功卒,其驻玉环山军陈文达部亦解。于是今县境出现第三次空白。 
  
康熙八年(1669)清廷复于竹冈(今田马乡东西岙村)设防,九年建兵寨,筑寨城。于是旧日徙民,恋故土者得以复归,然仅什一耳。当其时也,“草昧初开,斩荆棘,辟草莱,余孽尚多末息,日炊茅蓬,夜宿深山,犹有风声鹤唳之惊”。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郑克塽降清,港北楚门一带界始渐复,移民重返家园始得渐增。然因海塘早被潮水冲决塌坏,土地仍为荒涂,故返土者终不甚多,且多落居于大小竹冈山边及金钿一带。港南则仍末展复。 
  
至雍正三年(1725)有平阳籍闽人华文旦、姚云等60余人到玉环岛偷种,并告请开复,被台州制台、太平县主等否决。雍正四年,浙江巡抚李卫派员查勘玉环山。雍正五年李卫奏准展复玉环山,选调桐庐县知县张坦熊署理太平县事兼理玉环垦务,招徕太平、乐清、平阳、永嘉、瑞安五县良民到山报垦。雍正六年建立玉环厅。于是今县境人烟始得全面复升,重新出现一派欣欣向荣局面。此后,境内社会一直相对较为稳定,居人安居乐业,生齿日繁,人口数量不断增多。光绪三年(1877),玉环厅全境有居民27205户,123858人,其中男72129人,女51729人。 
  
民国间虽多灾荒、战乱,人口则无重大迁徙变化。民国37年(1948)全县有居民46512户,191765人,其中男101627人,女90138人。 
  
人民共和国建立初,19552月,盘踞县境披山岛国民党残部撤逃,赖美国第七舰队卫护,掳走岛上全部居民190家,900余人,押去台湾充当难民。披山岛乃再成荒墟。不久县即动员居民60187人前往定居垦复。1988年,全县有居民106000户,367743人,其中男190460人,女177283人。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