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造桥
一百三十六年前,清港没有桥,一条碧水阻隔着两岸人们的来往,如遇有事,必得要讨渡过岸。
在一个严寒的傍晚,渡船里挤满了人,老大当作最后一渡,手提撑篙,点船离岸。忽然一个老和尚赶到,喊道:“老大等等,老大等等!”老大当作没听见,管自撑船。老和尚站在岸上双手合十,苦苦哀求:“贫僧赴斋要紧,但求老大慈悲賜恩,渡我过去!”
“出家人空闲多,有要事,何不早来!?”老大一面说,一面又管自撑船。
“是我错,是我错!你把撑篙递来,让我后舷上船。”
“没这么方便!”
“阿弥陀佛!摆渡的就是普度十方众生。”
“好了,好了。和尚,你去度你的,我来渡我的,除非你造了西方桥,才有你的方便。”
“造了桥,那你……”
“你和尚能造桥。嘿!我愿意喝西北风。”
“哈哈哈!”众人在船里发笑。老大使劲地把船撑过对岸。和尚依旧站在岸上,双手合十,眼看众人纷纷上岸。老大带住船,头也不回管自去了。老和尚没奈何,愤愤地走向回头路。
从此,老和尚不见了,庙里只剩下一个小和尚撞钟、敲木鱼。
三年后,老和尚回来了,抄化得了几千两银子,准备在清港造桥。这笔大款存放在一财主手里。老和尚照素薄向他领回,财主反目不认账,一口吞蚀,老和尚无颜见施主,写了遗书给小和尚,便投清港自尽了。
小和尚继承师父遗志,接过衣钵,穿上了络麻鞋,手敲木鱼,远走四方,同样一心为造桥去抄化。
小和尚走山坳上山岭;涉溪水穿深林,不知踏破了多少双麻鞋,敲过了多少声木鱼,度过了多少遍三伏炎夏,熬过了多少回数九腊月。他的木鱼响到平阳,平阳的善家落素薄,响到瑞安,瑞安的财主捐木材。小和尚又回到本地抄化,小筠岗的李善人乐助桥板。小和尚知道可以造桥了,便去请求乡亲们帮忙。众人听到,都很高兴!年老的出来做首事,力壮的出来搬木材,运石料。
造桥开始了,清港的水面上抛满了大杉木,两岸堆满了长石条。小和尚在工地上东奔西走,和工人们一起出力出汗。可是庙里的木鱼声日夜不断,大家都觉得很稀奇!
清港随海潮,涨了退,退了涨,八个大桥墩终于透出水面,中流砥柱。大杉木做桥梁,每眼架八根,每根要八人抬,一眼一眼地排成。桥面铺成长石板,每面丈二长六尺阔,要十二人抬,一面一面地铺平。两边竖石柱,嵌石板当桥栏,一百多步长,一段一段地栏好,又整齐又美观。
桥造好了!因老和尚法名叫玉升,就取名“玉升桥”。
新人开桥
开桥的一天,人们无不欢欣鼓舞,四面八方的人群,像潮水般涌来,各地的商船亦囷集停泊在桥边,桅杆结彩,大放鞭炮庆贺。厅里的同知坐了大桥,率领大队人马,鸣锣开道,也亲自来参加大桥落成典礼。
正当大典祭毕,突然桥南街上响起了鼓乐,旗伞招展,簇拥着一顶大红花桥,喜气洋洋地过来。众人立即欢腾起来,不约而同地一齐高声欢呼:“请新人开桥!请新人开桥!!”
玉环厅主听得众人的呼声,也便自觉地让给新人开桥。新娘自知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乐得接受,就高高兴兴地走出轿来。她头戴凤冠身披大衣,大有戏台上正宫娘娘的风度,满面笑容,轻移莲步,走至玉环厅同知的前头。这时,千万双眼睛一齐向她迎送,千万个掌声一齐向她报喜,千万次欢呼一齐向她祝贺,千万种乐曲一齐向她鸣奏福音。新娘喜得心花怒放,威仪端庄地走到大桥当中,抬起头来,拱手向四周的人众万福道谢。一时间,鼓乐齐停,全场肃静,只听得新娘细声细气地吟诵道:
新人开新桥,
新桥万年牢。
法师功德大,
众生福气好。
奴奴生贵子,
老爷步步高。
新娘的即兴颂歌,道出了千万人的心愿。突然,山欢水乐,乐声、掌声、欢呼声、鞭炮声响成一片,天动地摇,经久不息。
新娘走完新桥,玉环厅主赏给她百两花粉银。新娘千恩万谢,得意洋洋,翩然登轿而去。
小和尚乐得不可开交,又敲木鱼又撞钟。众人把他高高举起,越过新桥。民众赞扬他为百姓办了一件大好事,无不肃然起敬!只有那个摆渡船的老大,愁眉苦脸,从人缝中偷偷溜走。更可耻的是那个财主了,他吞蚀了老和尚的素银,自觉亏心,钻在阁楼上销声匿迹,不敢在人前露面。
从此,玉升桥上行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风雨无阻。
小和尚抄化来的素银,造了桥还有积余。他又和众人商议,在桥北新建了两排街屋,立市收税,当作今后修桥所需。这便是“玉升桥众。”当时,曾请四局总轮管,每年定期结账一次,当众公布。
众人感戴老和尚苦心创建新桥,请石匠雕刻石像,将他供在桥北的路廊上,作为纪念。每逢六月初一在此搭台做戏,焚香参拜和尚。
同治年间,清港遭了一场大火,里街店屋尽为焦土,那个财主的阁楼片瓦无存。独有“玉升桥众”的两排街屋依然屹立无恙,照样开张,百业兴旺!
石人告状
五、六十年后,“玉升桥众”积累了一笔巨款,养肥了几家轮管首事。桥下做满了海燕窝,福建商船发现,发了大财。可是,玉升桥呢!常受风霜雨雪的侵蚀,杉木桥梁一年瘦如一年。百姓议论纷纷要求修桥。首事老爷不理不睬,无动于衷。百姓敢怒不敢言,只有在石像面前暗暗诉苦!
一天,一个姓张的农民,挑了一重担湿山粉渣过桥,发觉桥在抖动,他放下担子,不管三七二十一,便破口大骂道:“首事老爷黑良心,管钱不管桥!”
这一骂,恰好被首事老爷当面听着,他嗤之以鼻,对那个农民斜瞧三角眼。口叼长烟筒,迈开八字步,大摇大摆的过去。这种刺目的神态,示意;嘿!你有什么办法?!
姓张的看在眼里,恨在心头,升起三丈无名火,抡起拳头便欲动手。旁边的人见到,连忙劝说::“好汉莫吃眼前亏,鸡蛋不能碰石头。”
“人家是老爷,练武的,又有财有势……”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到底按捺了姓张的怒火。这一夜,他没睡好觉,只是翻来覆去,长吁短叹!
突然,一个老和尚破门而进,站在他的面前,又敲木鱼又撞钟。他仔细一看,认出和路廊里的石像一模一样。他连忙跪下,一面拜,一面喊:“师父!桥要塌了,快修!快修!!”
老和尚说:“要修桥,你背我到玉环厅大堂,自有办法。”
“弟子遵命。”他随即伸出手,抱住和尚,想用力背上。不料一觉惊醒,原来是个梦,手里紧紧抱着的是一床棉被。
他觉得这个梦来得奇怪,便一骨碌爬将起来,叫妻子赶紧做好早饭。自己吃饱,赶到桥头路廊,不声不响地挤过几个正在点早香、跪拜祝祷的老头儿,掰起石像,端上肩头,急急忙忙便往外走。一个老头儿看到,一把拖住他的腿骂道:“你偷菩萨做什么?”
“不是偷,背他到玉环大堂去告状!”农民一边回答,一边就挣脱着走出了。
“啊!”几个老头儿惊奇得吐出了舌头,接着就吩咐:“几百斤的石菩萨,要背仔细!”
农民背着石人上路,路上无人不为之惊奇!有的说他力气大;有的说他是呆子。
他背呀背,把石人背到渡头落船,还是照样背着,面不改色。同渡的人,莫名其妙,个个发了呆。有人问他背那里去?他回答:“背到玉环大堂。”有个人向他逗趣:“你不要渡头硬,深浦软,走上后湾岭头倒走转。”农民又回答:“你跟我,一路瞧!”
说着,说着,船到深浦,农民一脚跳上岸,飞快地向岭上跑。空手走的人,反而远远落在后面。农民登上后湾岭头,依旧气不喘嘘,也不停歇,直向岭下奔去。一会儿,又上东青岭。好像走平地一样,不见得有丝毫吃力。到了西青街,看的人更多,后面跟着一大群。
农民理直气壮,昂起头,背石人进大堂。守门的喊问:“做什么?”
“告状!”农民响亮地回答,便管自闯进去了!跟在后面的人群,也蜂拥而进,守门的阻拦不住。只见农民进入大堂,先把石人歇在案桌上,接着连声高喊:
“告状!告状!大老爷,石人来告状啊!”
衙役转报,厅里同知立即升堂。一见大堂上人群挤挤,案桌上又放着石人,便勃然大怒道:“大胆刁民,敢与本厅开玩笑!”,下面无人答话,同知又问:
“那个背石人上堂?”
“是小人——姓张的。”
“从何处背来?”
“清港”
同知沉思一下,又问:
“清港到此四十多里路,即隔港过水,又翻山越岭,你怎背得这个石人?”
“小人若背不动,石人不会自己飞进大堂。”
同知点点头,再问:
“将石人背来做甚?”
“告状!”
“告状用状纸,何用石人?”
“石人有话难说,望大老爷作主!”
“无状纸,不说话,本厅如何审理?”
“大老爷不能作主,玉升桥要倒坍!”
“玉升桥要倒塌,与石人何干?”
“玉升桥是石人造。”
“胡说!石人怎会造桥?”
“石人本是老和尚玉升,是他抄化得来造得桥的。”
“桥早年造好,如今要倒,又与他何干?”
“和尚留有遗产,修理桥梁。”
“既有遗产,因何不修?”
“首事管钱不管桥, 和尚特来告状?”
“原来如此,本厅理该作主。”
“多谢大老爷!”
“姓张的,见义勇为,本厅赏你用川资伍钱,先将石人带回。”
“是。”姓张的叩了头,领过川资,伸手去掰石人,谁知像岩石一般,寸步难移。他不信自己无能,用尽平生之力再去提,仍然动他不得。大堂上的人群,一时七嘴八舌起来。有几个健壮的走出,前去尝试。结果谁也不能移动他。大家都觉奇异,玉环厅便立即发出差役,押带首事到厅,听候发落。
第二天,首事随差役到厅,心里早有畏惧。在大堂上见到石人,更吓得缩做一团,跪地便拜。玉环厅主责问道:“石人告你管钱不管桥,理该知罪!”
“生员知罪。望大人宽恕,容我修桥。”
“本厅限你在三个月内修好玉升桥。如违期一日,罚杖二十;违期二日,罚杖四十,违期三日,罚杖八十;若再有违,加倍惩处!”首事听了,不敢抬头,连声答应:“照办!”
六十天后,玉升桥修理提前完工。玉环厅又责令该首事将石和尚迎回。首事打发四人抬大桥,亲自赴厅迎接石和尚回归。一路上吹吹打打,好不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