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洞洞主和玉溜山岛主
2017-02-08 15:19   信息来源:市委党史研究室   访问次数:

  作为玉环县城靠山一翼的西青山,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地方。还原清雍正年间玉环复垦初始的西青山:“半岭有花粉宫,林泉幽胜,夏日多凉。旁有四到亭,为同知黄维诰所建。最西为千仞冈、双凤溪、天鹅沼、石脊梁、万年藤、翠云窝、珠帘岛、玉蟾池、白龙湫、虬树坡、棋枰石、芝药圃、凝碧潭、太乙源、少霞洞、蒲团峡、捣药臼、浴丹泉、琅玕峡、屈曲溪、钓鳌矶、龙骨涧、长啸台、似调亭、丹霞嶂、梯云渡、画卦川、寻真路、谈元座、静观亭、船亭、仙人床,暨飞泉分瀑、峰回路转诸胜,为环山第一胜境,游者拟之为方壶蓬岛。”(清光绪《玉环厅志》)雍正九年(1731年),玉环厅首任同知张坦熊的公子张云游览西青山后,兴致勃勃地挥就了《环山胜景记》,把一个完美的西青山留给了玉环人的子孙后代。
    到了清末,所谓的环山第一胜境仅存门庭冷落的少霞洞和一帘孤芳自赏的瀑布。更有甚者,一度时期被作为采石场,把一个风景秀美的环山第一胜境摧残得面目全非。怎不叫人看在眼里,伤在心头?
    自我懂事的那天起,就听说西青山有一个富有神秘色彩的仙人洞,是张少霞修道炼丹的地方。张少霞何许人也?老祖宗没有给我们留下翔实的史料。近来,本人受命编撰《玉环胜迹图志》一书,也在四处查找张少霞这个人,想揭开心中的迷团。
    让我感兴趣的是清光绪《玉环厅志•杂记志》存疑条目的一段话:“玉环有大小苦竹岙,其地多竹,一名普竹,近接西青山,旁有仙人洞,又名小霞洞,相传张小霞隐此飞升,或疑即张廌也。附识俟考。”当地方言少霞与小霞同音。这表明,我们的前辈已经把张少霞与张廌扯上了关系,只不过苦于史料不足、证据不力,不敢妄下结论,只能留作存疑,让后人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进行核查定论。显然,这是一个可能性比较大的猜想,要不然也没必要存疑了。
    要搞清这个问题,首先得了解张廌何许人也?
    托乐清同行,帮我查到《乐清县志》记载:“张廌(生卒年不详,后人写作张薦),字子雁,号文君,东晋乐成县民。隐居于丹霞山麓(今乐成镇金溪村境内),不应征召。平素修道颐志,以炼丹为事。家旁栽有苦竹数十丛,常游娱其间。相传郡守王羲之慕名前往拜访,他避入竹林中,不与相见,郡人号为高士。后舍宅为寺(白鹤寺),骑鹿出游,不知所终。”
    从乐清名人网上,我读到有关张廌的故事:
    乐清高士张廌得神仙传授法术,隐居在丹霞山下修道炼丹,住宅附近种了许多苦竹。王羲之慕名前往乐清拜访张廌。张廌正在炼丹,见王羲之来,将余药掷到溪中遁入竹林。王羲之没有见到张廌,只好回去——连王羲之都吃了闭门羹,这张廌也算得上是一个了不得的人物了。唐代温州太守张又新有诗云:“白鹤山边秋复秋,张文宅畔少风尘。欲驱五马寻真隐,谁是当初入竹人?”
    东晋永和三年(347),张廌将自己的住宅捐建白鹤寺,春分时节骑白鹿进山出游,后来就不知去向了。至今溪石有金星点点,相传是被余药浸染的缘故。张廌抚弄过的竹子都得了仙气,用来做笙簧,声音特别好听。因为张廌,乐清有了一座比天台国清寺还要早两个半世纪历史的白鹤寺。
    北宋时白鹤寺高僧信南朝见仁宗皇帝,仁宗问他来自哪里,信南回答:“臣僧所居,乃王子晋吹箫之地,张文君入竹之乡。”仁宗皇帝一听就明白,说:“是必温之乐成僧也。”张廌捐宅建寺,在皇帝的心目中认为是佛道一家也是常理。宋人焦千之有诗道:“曾是文君宅,幽深锁翠岑。涧松迷白鹤,溪石隐黄金。丹灶今犹在,箫峰尚可寻。予来不能厌,谁共听清音。”
    1994年版《玉环县志•大事记》记载:东晋永和元年至太元四年(345~379年),王羲之来苦竹岙(今普青乡地)寻访乐成县隐士张荐,张避之。“荐”的繁体“薦”比廌字多了个草字头,为古人抄录时的笔误。无独有偶,查阅百度“白鹤寺”:白鹤寺于东晋永和三年(347年)张荐(文君)捐建。此处也是将张廌误写为张荐。
    张廌舍弃了乐成老家,移居玉环苦竹岙,怎么又被王羲之盯上了呢?我想应该是苦竹泄露了天机,招引王羲之路远迢迢而来。
    王羲之为什么要苦苦寻找张廌?这关系到东晋时期王氏家族深厚的道教信仰背景。《道经》记载:王羲之始祖王子晋向往神仙之灵虚,迈行放达于桐柏山第二十七洞天。王氏家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受家庭背景的影响,王羲之对黄老学说有着浓厚的兴趣。“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朝廷以其誓苦,亦不复征之。”(《晋书·王羲之传》)
    许迈,丹阳句容人,“永和二年,移入临安西山,登岩茹芝,眇尔自得,有终焉之志。乃改名玄,字远游。与妇书告别,又著诗十二首,论神仙之事焉。王羲之造之,未尝不弥日忘归,相与为世外之交。玄遗羲之书云:‘自山阴南至临安,多有金堂玉室,仙人芝草,左元放之徒,汉末诸得道者皆在焉。’羲之自为之传,述灵异之迹甚多,不可详记。玄自后莫测所终,好道者皆谓之羽化矣。”(《晋书·许迈传》)
    许迈给王羲之留下告别信后究竟到哪儿去了?据唐五代时期杜光庭所撰的《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列道教七十二福地第七位(1994年版《玉环县志•宗教》误为七十一福地)的是玉溜山(即玉环岛),“在东海近蓬菜岛上,多真仙居之,属地仙许迈治之”。由此可以想象得到,东晋时期的玉溜山在中国道教界的地位。
    再将《玉环厅志》所载的张少霞与张廌进行比对:同样是张姓(道教界传统出家修道不改姓),同样是修道炼丹的高人,张廌移居的苦竹岙邻近西青山的仙人洞。少霞应视为张廌道号,含有怀念故土丹霞山的意思。广搜苦竹岙附近与张廌身份相称的修道之所,也只有少霞洞在当地百姓中经久不衰的名望才能匹配。可以断言,史志界前辈猜想张少霞与张廌是同一人,并非空穴来风。
    时光上溯到东晋时期,玉溜山仙气氤氲,一位位高士真人慕名而来,或结庐趺坐,或居穴炼丹,与绿水为伴,纳青山灵气。似曾相识的有满面鹤发飘逸的玉溜山岛主许迈、一身仙风道骨的仙人洞洞主张廌,还有其他叫不上名号的高人……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